‌·

钟南山等多位顶尖专家分享新冠研究成果

对年底实现群体免疫有信心 科学家发现三种候选新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12日        版次:GA06    作者:莫郅骅 蒋臻 王美苏 王诗琪

  12月11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

在当日举行的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等多位顶尖院士专家、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围绕新冠病毒新毒株奥密克戎、新冠药物研发进展、未来走势预判等诸多话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何时能实现群体免疫?钟南山再次给出时间预判:“理论上中国要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需达到83%,目前中国已接种11.5亿人次,占比81.9%,我对今年底实现群体免疫充满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奥密克戎”让世界体会到中国做法是对的

  “奥密克戎新毒株的发现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严格管控措施,这说明从近两年的抗疫实践中,世界慢慢体会到中国的做法是对的。”钟南山说。

  他表示,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达2.56亿人,死亡达526万人。在中国“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自上而下的群防群控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新冠病毒从哪来?中间宿主是什么?气溶胶怎么定义?气溶胶怎么会传人?多个问题仍有待研究。对于新冠疫情固定的传播规律、被感染以后的早期病理发展以及更精确的治疗靶点等,各个开展研究的交叉学科都要共同努力。

  

预判:建立群体免疫后危险将大大降低

  

  中国何时能群体免疫?钟南山现场给出时间预判。“理论上中国要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需达到83%,目前中国已接种11.5亿人次,占比81.9%,我对今年底实现群体免疫充满信心,建立群体免疫后国家的危险将大大降低”。

  国产疫苗加强针保护效果如何?钟南山透露,“从国外大量实验看来,国产疫苗加强针在真实世界的保护效果为50%~80%。目前一些实验室数据也发现,接种异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明显增加,但实验室产生抗体高,不一定意味着在真实世界防御能力强,这需要科学家进一步论证。”

  

药物:中国正研发针对新冠的小分子药

  

  近日,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BRII-198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在美国和中国同时上市。“在我国云南、青海、内蒙古等地,很多重症病人得到了很好治疗,我国德尔塔毒株感染病死率非常低,说明药物真的起了作用。”钟南山说。

  他表示,未来我们要发展小分子药物和中药。针对RNA病毒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靶点,一个是3CL蛋白酶,通过抑制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活性,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对轻中度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能达到80%以上。另一个是“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p7-nsp8复合物”,这个药在国外研发等三期结束才能上市。此外中国也有几个小分子药物正在研发。另一个我们的优势是中药,中药有复方和单方等不同方案,目前很多地方研究所、大学正在加紧开发,很快能上到临床。

  

抗疫:交叉学科、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一隅不安,举世皆危。”科技战胜疫情需要交叉学科、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病毒溯源、抗体研究还是疫苗研发,都迫切需要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更好控制住疫情,钟南山呼吁基础、临床、疫苗、预防等不同学科共同协作,力争做到动态“零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病毒没有护照,不需要申请签证就可以到处跑,不会和你谈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做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11日以视频连线形式,在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强调疫苗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呼吁全球要共享疫苗、民众接种疫苗。“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株“奥密克戎”近日引起关注。对新冠变异株,我们的新冠疫苗及加强针是否管用?对此高福发表团队实验室报告称,小鼠实验显示“两针灭活苗加一针蛋白苗的效果非常好”,说明异源接种有很好的优势。理论上来讲,少量多次、异源接种、序贯免疫,是符合基本的免疫学规律。

  虽然病毒不断出现变异株,但疫苗还是能够提供最基本的基础免疫,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死亡、防重症。高福表示,疫苗,中国一直是第一方阵、第一梯队,疫苗一直是战胜传染病的最佳武器。在病毒出现变异以后,疫苗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但疫苗对于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的贡献一直存在,尤其在减轻患者疾病负担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住院、重症减少了,疾病负担也减轻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号召大家‘苗苗苗’”。

  

  中科院院士贺福初:特定基因跟新冠重症性有关联

  哪些人群在感染新冠后容易发展为重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现场介绍了新冠病毒肺炎的蛋白质组研究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他表示,研究发现,11号染色体上有两处与新冠重症显著相关的区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基因是CTSC,与新冠重症有显著相关性,CTSC蛋白是新冠肺炎的潜在治疗靶标,目前的研究已发现,CTSC小分子抑制剂可显著抵制新冠假病毒对人源化小鼠的感染。“这个工作揭示了这个特定基因跟新冠的重症性是有关联的,这个研究刚刚完成,还没有进入真实世界研究,是基础性的实验性的研究”。

  在新冠治疗药物的发现与筛选方面,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潜在新冠治疗药物,研究人员发现了三种新的新冠肺炎候选治疗药物:阿扎腺苷、硫柳汞、维替泊芬,还有一种是已上市的瑞德西韦,“抗病毒活性检测发现,瑞德西韦是其中最差的”。

  其中,维替泊芬是已用于其他疾病治疗的药物,其有效性、安全性远远好于瑞德西韦,“我们非常希望它能成为新的新冠治疗药物”。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研究新冠,类器官比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我国类器官在新冠研究中的应用如何?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陈晔光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分享了最新进展。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科研工作者们构建了多个感染模型,包括动物模型,从远端肺组织取样培养干细胞,从小肠、大肠、脑、血管、肾部提取培养干细胞等等,最后发现从人的组织取出来的器官更有优势,后来决定从器官远端取样培养类器官(迷你器官),以研究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疾病模型、药物研发、药敏测试和基因编辑等医药业应用。

  据悉,一些细胞(如Vero、VeroE6等)和动物模型(hACE2转基因小鼠、叙利亚黄金地鼠、雪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常被用作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但这些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并不能精准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且所用的动物模型仅表现出轻到中度的感染症状,一定程度限制了药物和疫苗真实有效性的测试。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模型。

  因此类器官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大显身手,目前多个科研团队正借助类器官深入分析了新冠病毒对肺部、肝脏、肾脏、肠道等人体器官造成的伤害,并且利用这些类器官测试新冠肺炎的潜在疗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