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阳西双鱼所城:文塔擎天昭日月 重修古道泽双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12日        版次:GA12    作者:周佩文

  双鱼所城航拍图,右下角为北门仅存的一小段护城河。

  双鱼古井。传说由明初开国军师刘伯温亲自勘定的。

  双鱼所城内有几块奇石,此为石狗。

  当地著名小吃鱼玛。

  双鱼所城地图。

  关帝庙。

  八角楼式的文昌阁,形如碉楼。

  当地人用“双鱼城砖”款城砖建的房子,以后这里将成为民宿。

  双鱼城海防古道。

  刻有“双鱼城砖”字样的明代城砖。

  直播二维码

  专题二维码

  第八期

  (题签:陈平原)

  双鱼所城全名双鱼守御千户所,位于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都指挥花茂率兵筑城。原城四周有护城河环卫,有东门诸岭为屏障,西南为白石海湾,舟船可抵城下。所城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城墙坚固,城堞呈梯形,外直内斜,高约6米,砖石套红泥五层结构。全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各设大炮一门,吊桥一座。城内十字街中心建有牌楼,四个出口可通四城门。千户所官署设在城中最高处,另有吏目厅、镇抚司、旗纛庙等军事、行政设施。

双鱼所城周边还有配套军事设施,如双鱼水寨、双鱼炮台、烽堠等;东与今阳东的北津、海朗所城,西与电白的神电卫遥相呼应。明万历二年(1574)曾被倭寇攻陷,次年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置为县署衙门所在地,而它作为地方海防军事要地使用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2002年公布为阳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对双鱼所城的印象,最早来自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诗《阳江望夫石》。其诗曰:“峰如眉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昨夜双鱼何处所?戙船多在海陵山。”此间的“双鱼”便是双鱼所城了。

  双鱼城村党支部书记张金生告诉南都记者,古代的双鱼城一带近海,相传海水涨潮时,会有两条大鱼游至双鱼城下,故得名“双鱼”,此地更是有“鲤鱼化龙”的故事相传。

  数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双鱼所城的城墙虽然已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刻有“双鱼城砖”字样的城砖也被村民们挖去建屋,所幸整个城池的轮廓还在,东西南北诸门的位置也未变,东、西、北三道城墙还剩下中间的夯土墙,上面长满了荒草和杂树。护城河几乎干涸,只余北门一段,周围长满野草,有工人正在修建亲水平台。张金生书记说,亲水平台修建完成后,待荔枝成熟时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景色非常美。

  

八角文昌阁,见证古城的文教功绩

  

  双鱼所城全盛时,士兵在这里屯田练兵,繁衍生息,据说所城人口达到3万之多。张金生介绍说,如今城里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姓氏有十数个,人数最多的是张姓。

  城里至今庙宇众多,有羽宸张宗祠、关帝庙、文昌阁、城隍庙、北帝庙、华光庙、五显庙、真宇庵等等——道教、佛教以及地方性信仰在这里和谐共处了数百年。

  建于城中东南角的文昌阁是双鱼所城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当地最高的文化象征,见证着所城的文教功绩和辉煌历史。据现存《重建双鱼城文阁碑记》可知,雍正八年(1730),双鱼所城成了县署衙门所在地,始建文昌阁。乾隆六十年(1795),阳江县丞到任,见城中文昌阁坍塌,心中愀然,遂集绅耆重新修建,两年后建成,并立碑记之。碑文曰:“余闻阁之初建也,人文蔚起,比户盈宁。”极言文昌阁之教化功能。

  如今的文昌阁高约20米,外观看上去就像一座碉楼,分上下两层,上为八角形塔顶,下为庙宇,石门框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文光昭万古,帝泽沛双城”。进门可见神坛上供奉着文昌君,穿着文官服饰,左右分立执笔童子和捧墨仙官。张金生说,文昌阁长年香火鼎盛,每逢高考前夕,四乡八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拜一拜,据说这里文昌帝君能保学子们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重围。南都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墙上挂满了锦旗,上面清一色都是高考学生和家长的祈愿。

  

奇石与古井,那些关于建城的传说

  

  走在双鱼所城的街道上,见有几块堪称鬼斧神工的奇石,天然而成,罕见稀有,它们分别是坐卧在东门的石鼓、西门的石鸡、南门的石狗和北门的石人。

  关于这些奇石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相传600多年某一晚,年轻的朱元璋经过上洋地区的郎官山时,被山贼追赶,靠近郎官山南麓的茅岭时,听到战鼓擂擂,鸡鸣狗叫,山贼吓跑了。于是朱元璋走进一户人家,见一对老夫妻带着一孩子,便问道:“老人家,此地叫什么村?有多少户人家?”老人回答:“这里叫茅岭村,只得我一家人居住。”朱元璋感到奇怪,深更半夜,怎会有战鼓声和鸡狗的叫声?随后留宿一夜,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竟睡在岩石板上,不见了老人一家,只见到三座石人,以及不远外的石鼓、石鸡和石狗。他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暗暗发誓自己若飞黄腾达必在此建一座城,后来,朱元璋称帝后果然在这里建起了双鱼城。

  张金生对记者说,这几块奇石除了石鸡后来因修路被炸毁外,石人、石鼓和石狗至今仍屹立如初。更神奇的是,石人还会“长高”,“可能是地质运动原因,与几十年前的高度相比,石人每年都在增高。村民们经常带小孩子前来贴着石人量身高,希望他们快高长大。”

  除了奇石,双鱼城里有一口古井也充满着神奇色彩。古井造型独特,井壁为天然红泥材质,不着一砖一石却十分牢固,历经数百年的消磨仍保存至今,它曾是双鱼城的重要水源。话说建城之初遭遇连月大旱,双鱼城临海,城内没有淡水资源,用水困难,加之蚊虫肆虐,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又痒又痛。刘伯温途经此地,观测地形和风水后,让人凿挖了这口井,士兵们不但有水喝了,而且用井水洗疮,不久也痊愈了。这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点井”的故事。“古井井口小,直径不到两米,中部大,底端收缩,像一只大酒缸,井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人们用井水煮食物,大热天也不发馊,至今还在使用。”张金生书记说。

  

古城与古道,再度“携手”迈向复兴

  

  2018年起,双鱼所城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3500多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狠抓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因此焕然一新,成为了阳西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张金生介绍,每逢周末古城里便遍布游人,最高峰达到500多人。

  在双鱼所城的入口处矗立着一艘巨大的战船雕塑,战船的桅杆顶端是两条大鱼,中部则镶嵌着两块竖的牌匾,上书“双鱼城”和“海防古道”,船头的位置醒目地竖着十个大字“梦寻海防情,最忆双鱼城”。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海防古道正是双鱼所城打开复兴之门的“钥匙”。

  南都记者了解到,海防古道指的是位于双鱼所城北门外龙高山上的阳西古驿道示范段(上洋一溪头),全长约36.65公里。政府有关方面投资了1000多万元,正在修建整条古驿道及21处驿站、观景节点,串联沿途的上洋大屋、河北渔港、双鱼古城等景点。

  阳西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股负责人华封犁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海防古道的修复、开发和利用,前景诱人。“海防古道的品牌效应已经逐渐显露,四方游人前来打卡古迹,正在策划的广东省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将进一步带动了双鱼城村的旅游。”

  张金生书记显然对古驿道定向大赛十分期待,他说,“我们要利用古驿道定向大赛这个平台来提高我们乡村旅游知名度,下一步还要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民宿小农庄之类,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双鱼所城旅游,发展旅游业来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古城周边

  沉睡百年的古驿道正在被唤醒

  出了双鱼城的北门不远就是龙高山了,海防古道就在龙高山上,修复后的古道不但是徒步者的网红打卡点,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据阳西县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股负责人华封犁介绍,海防古道作为阳西县古驿道示范段(上洋一溪头),全长约36.65公里,其中古驿道本体长约6.75公里,连接线全长29.9公里。分为上洋镇双鱼城至溪头镇马村段、上洋镇石门岭脚村至溪头镇石港陂士岭段两段。古驿道沿线有古城墙、墙砖、古井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2020年,古驿道沿线的烟墩岭又新发现烽火台遗存2处。“双鱼城海防古道烟墩岭烽火台遗址”也入选了《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据悉,上洋-溪头段古驿道是阳江海防历史上的重要通道。明代海防政策与文化在阳西古驿道以及双鱼所城等节点游有充分体现:双鱼城曾是明代的海防军事建制单位“守御千户所”,而平时作为普通路径的阳西古驿道,在与倭寇、叛军作战时也会作为部队千里疾行的重要通路,深受所城人爱戴的抗倭名将张元勋、殷正茂都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清朝时期,广东官员也十分关注阳西的地方政治,而康熙年间双鱼城一度成为大草寇李积凤的据点,清兵曾多次借驿道进军双鱼城和龙高山等地,进行剿匪。雍正年间,双鱼城在广东总督郝玉麟治理下,成为了阳江地区的县丞署衙门,驿道也从军事要道变成了漕运交通的道路。

  华封犁还对南都记者透露,海防古道的修复于2019年12月开始,秉持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所用石材均就近取山石,依据地形与原有石材来修复驿道。双鱼城海防古道主要为台阶型古道和坡道型古道。台阶型多选用当地开采的块径较大的条石或板石,搭接时对搭、错搭和缝搭穿插使用。坡道两侧或单侧布置排水沟。

  据华封犁介绍,上洋镇双鱼城至溪头镇马村段已经建成,上洋镇石门岭脚村至溪头镇石港陂士岭段仍在建设中。他表示,上洋至溪头示范段的建设将整体提升沿途村镇的农林旅游和人居环境,“沉睡百年的古驿道,正在被唤醒。”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学术支持:黄挺 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何玉帅 阮增豪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何玉帅 陈诚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吴燕妮 阮增豪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