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阔别8年的太空授课又来了。“天宫课堂”第一课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由于提前预告,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此次“天宫课堂”充满期待。网络上,不少网友已经对航天员发出“灵魂之问”,如“太空什么味道?”“在太空吃什么呢?”“在太空累不累?”“太空人怎样上厕所?”等等。航天员的解答,大概也会被冠以“灵魂之答”。因为“灵魂之X”已成为网络热词,网友喜欢去套用;而且,航天员的回答、演示也很有趣。
虽然我国航天员已经多次进入太空,公众通过电视直播对浩瀚太空多少有所了解,但太空及中国空间站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所以,有不少“灵魂之问”探求真相。而通过航天员演示、专家配合讲解,不仅能解开网友心中疑问,也会让喜欢天文的网友兴趣更高,还能让更多青少年爱上航天,以及中国空间站所展示实验的科学项目。
特别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展示、实验的项目,都给围观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还是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等实验,都展现了不一样的实验效果,因为空间站内的环境与普通实验室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公众可领略太空科学实验的知识性、趣味性、神奇性,显然有利于激活自身“科学细胞”。
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而要大幅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须从娃娃抓起,“天宫课堂”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的重要契机。
同时,“天宫课堂”也能提升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管是每次中国人进入太空,还是开展出舱等活动,或是举办“天宫课堂”,都向国人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的实力。这对于青少年群体都是爱国教育。此次“太空课堂”在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对于港澳青少年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好能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收看“天宫课堂”,从而在心中播下航天、科学的种子。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天宫课堂”最好经常安排,这样不仅能扩大科普对象,也能提升科普的深度,更能培养公众对太空知识的黏性。上一次太空授课是在2013年,坦率说距离此次授课间隔太久。如果“天宫课堂”能经常科普太空知识,效果会大不一样。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