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
“如何使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是开放创新,发挥好港澳的作用,建设国际化、开放的科技湾区;第二是科研能力共建,发挥好大企业的作用,形成各方基础科研力量联合的态势;第三是协同创新,城市群分工,打造区域科创生态,使得大湾区各个城市互补,在科研和产业的发展中携手共进。”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12月7日举行的首届湾区科创峰会上表示。
自2017年7月建设启动以来,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近日,在广州举行的湾区科创峰会上,“推动共享创新,构建粤港澳湾区科创共同体”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作为此次峰会联合主办方之一,腾讯表示,未来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搭建“湾区科创峰会”这个平台,助力更多中小科创企业交流和发展,向“专精特新”迈进,解决更多实际“科技痛点”,推动培育更多世界级“隐形冠军”,履行湾区大企业的应有责任。
粤港澳大湾区竞逐全球科创高地
近年来,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顶峰高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背靠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和完整产业链基础,在国际各大湾区中获得了独特的科创优势。
202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榜单显示,大湾区有25家企业上榜,包括信息科技巨头华为、腾讯、联想等,制造业代表美的、格力、比亚迪、广汽等,以及备受关注的独角兽公司大疆创新、云天励飞、奥比中光、云从科技、华大制造等,此外还有智慧金融、地产建筑、物流和其他服务型企业。
“中国的科技创新何去何从?”樊纲在峰会上指出,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数据显示,作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当前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都在以最大力度打造全球科创高地。其中,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对比全球其他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科学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最大短板,从“科技产业中心”向“科学发现中心”转变仍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有专家指出,相较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仍处于“大却不优”状态,科创引领力仍有待提升。“‘发明’与‘发现’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樊纲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共享创新”构建湾区“科创共同体”
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科学发现中心”迈进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从供给方面来看,民营企业是用自己的钱去进行科研创新,更具冒险精神同时也更负责任;从需求侧的角度,除了国家重器的大技术,很多小的环节也需要创新,比如现在70%左右的‘卡脖子’技术,是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之类的小的东西(需要民企参与)。”樊纲强调。
除了民企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更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联动机制。回顾腾讯、华为、大疆等大湾区企业发展历程,无一不植根于大湾区产学研合作土壤,又在成长中进一步推动地区内产学研融合。
对于如何以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在峰会上分享了“香港经验”。香港拥有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实验室,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未来要“透过官产学研的共同努力,用好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在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庞川则从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呼吁加强粤港澳三地高校联动,鼓励澳门年轻人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创新创业,将高校研究与产业方向相结合,将知识更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峰会上“共享创新”被反复提及,即科研龙头牵手科技巨头、龙头企业搭配中小企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能力等,在多维度多领域构建“科创共同体”。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全创新链条。”樊纲认为,推动共享创新要做到科创要素的共享,打造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例如实现科研人才企业与机构的双栖,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科研机构和企业“旋转门”,在其中发挥好大企业的作用,形成各方基础科研力量联合之势。
“先强带后强”共建湾区科创生态
对于龙头企业在建设“湾区科创共同体”中应如何作为,樊纲认为应该构建“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科创湾区生态,并呼吁大企业以身作则,先强带动后强。“对比欧美巨头,湾区大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樊纲鼓励湾区大企业做大做强,并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给出了建议:“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一个是硬科技,一个是数字平台。二者要形成双轮驱动,先强带后强,协同推动共享创新。”
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指出,应从三方面加快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科创实力,包括不同类型的科技公司之间的互动、科技行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以及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助。
“大湾区有做硬件的、软件的、数字模拟的、实体的企业等,它们之间都能够实现共建。随着5G、AI、云等技术的广泛使用,未来的科技产品与互联网服务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单靠一家企业的内部资源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外部产品和服务嵌入到每家公司。因此,可以塑造更开放的生态、整合并利用大湾区的制造业和产业链优势,更有利于开发出创新产品和服务。”张胜誉称,科技行业还要跟传统行业有更深入的合作。
张胜誉还强调,不同规模的科技公司之间可以加强协同。“大型科技公司可以在技术、资金、开放生态、传递成功经验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带动中小型科技企业、初创企业快速发展,并少走弯路。”
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从初创企业发展为独角兽的极视角科技对湾区科创生态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极视角科技联合创始人刘若水表示,初创期间,幸好有投资方华润这一龙头企业开放了旗下房地产、工业等业务场景,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从而让更多的公司认可极视角科技,愿意开放更多的商业场景给极视角科技。
如今,在湾区的良性科创生态的影响下,极视角科技也开始践行类似路径,将公司的小型项目交由处于创业初期的AI公司或者有创业想法的高校团队完成,帮助他们迅速完成技术验证以及资金积累,形成“大鱼带小鱼,小鱼带虾米”的良性循环。
对话
南都:良好的科创生态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从经济学的角度最重视的是制度,民营企业如华为的发展靠的就是深圳的先进制度。其次是市场机制,如产权保护等促使科创具备了激励机制,通过市场收益给予科技创新的激励是实实在在、可持续的。此外良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制也是一种生态,如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大城市生活,如何实现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等。
南都: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之间如何良性互动?
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云计算的应用是比较好的例子,因为云上有很多技术,少于50人规模的中小企业想要自己做比较难,可以使用大企业已有的平台。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使用大企业的平台先跑起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体会进一步提升的需求,然后可以跟大企业合作开发,也可以针对自己企业的情况进行二次技术升级改造。这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比较常见的良性互动。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陈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