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三农”发展,广东将立法予以保障。11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草案共设10章67条,包括总则、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人才支撑、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保障措施和附则。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从今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已经正式施行,填补了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依据,结合广东的省情和农情,如何有效衔接原有《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制订配套性地方法规,稳定现行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全省域城乡融合梯次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本次立法的任务。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兴旺,正是草案的一大亮点。草案规定,各地应发挥当地乡村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发展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商贸流通业、康养业、乡村旅游业、休闲渔业等涉农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广东地域广阔,不同区域或临海,或靠山,资源禀赋不同,理应以市场为主导闯出一条各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也不可或缺。草案明确,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扶持建设产业集聚度高、主体多元、全产业链开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强镇强村。同时明确,应当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统筹建立标准化、集成化的数字农业体系。
建设产业园、发展数字农业,实际上近年来广东已经尝到了甜头。新华社记者通过多次深入广东徐闻、茂名等菠萝、荔枝产地调研发现,广东通过顶层设计的一套名为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破解“丰年果贱”带来希望。这套名为“12221”市场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其改变了过去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依托大数据指导产销,转而依靠“市场+生产”两条腿走路。
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广东的名、特、优、稀农产品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培育力度加大了,一个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了起来,也看到了数字化农业的飞速进展,以及因直播带货机制完善而热销市场的网红农产品。这套体系里可谓藏着乡村产业兴旺的密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是广东长期面临的基本省情和短板。无论是从人才支撑的角度,还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都要把激活人才引擎放到重要位置。
草案规定,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和稳定乡村干部队伍,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确保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同时县以上要建立健全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这种“引”、“育”并重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存量”和“增量”人才的潜能。
草案还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聘用职业经理人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吸引真正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服务,有理由相信这将有力撬动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
“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这是今年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提出的时间表。随着条例的出台,以法律为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吸纳了最大多数力量参与的乡村振兴事业一定会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