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冬残奥会训练基地,残奥会国家集训队在日常训练。 新华社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进入“北京时间”,“让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句颇有绿意的口号也越来越为人熟知。
“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不稳定、利用不充分的风能,经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先进的柔性直流电网技术处理,即可转换为清洁电力,汇聚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换流站,再输向北京,点亮万家灯火。
从低碳能源到低碳场馆,再到低碳交通等,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绿色办奥理念。
绿色电力
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进京 所有场馆将100%使用“绿电”
据悉,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随着今年6月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的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正式进入北京。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北京赛区部分场馆年内即可利用“绿电”开展建设运行,到2022年,所有场馆将100%使用“绿电”。
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国家速滑馆拥有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
“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国家速滑馆制冰效能将提升30%,而且制冷效果均匀,成为保障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的关键因素。同时,国家速滑馆专门建设了能源管理智能系统,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国家速滑馆一年可节省200万度电。”马进说。
据悉,目前首都体育馆园区也有4块冰面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在使用二氧化碳制冰基础上,首次引进溶液除湿系统,与传统除湿方式相比,该系统可降低能耗约50%。
绿色场馆
竞技与健身“双轮驱动” 共享理念贯穿其中
黄晖介绍,按照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总体建设计划,北京赛区有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体综合训练馆“冰坛”、国家残疾人训练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等4座新建冰上比赛、训练场馆,改造场馆包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馆、首都滑冰馆等6座冰上比赛、训练场馆。“这些场馆将提供15块冰面。”黄晖说。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桂琳介绍,北京赛区冰面建设的亮点,是所有冰场都在积极实现赛时与赛后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目标。
作为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多种需求的群众健身活动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将冰面划分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日可接待超过2000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基建办公室副主任何晋介绍,首都体育馆园区正在打造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比赛需求、更能促进我国冰雪运动长远发展的冰场。其中,首都体育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场地,赛后可承接国际国内高水平冰上项目赛事;作为北京赛区今年第一个竣工的冬奥场馆,首体综合馆“冰坛”将在赛后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赛后也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
记者在五棵松体育馆看到,随着首都疫情得到控制,五棵松文化广场已经重新营业。据悉,2019年,五棵松体育馆共组织了4场冰上迪士尼巡演活动,接待冰上运动爱好者5万人次。随着五棵松体育馆和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三块冰面建成,未来公众可以看到更多高水平冰上赛事,冰上健身条件也会变得更好。
“冰立方”“水立方”自由切换
五棵松6小时从冰球赛变篮球赛
黄晖介绍,大量利用北京2008年夏奥会现有场馆,创新实现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是北京赛区冰面建设的亮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夏奥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的比赛场地。北京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转换成“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2019年12月,水立方成功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冰水转换”的场馆。今年5月,“冰立方”又变回“水立方”,完成了冰与水的全过程转换。
五棵松体育馆是北京夏奥会篮球比赛场馆,将成为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经过对场馆制冰和除湿系统改造,场馆目前能够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北京夏奥会期间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项目,其建设的2块冰面均具备冬季和夏季运动转换功能。
何晋介绍,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馆“冰坛”、首体滑冰馆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内高水平冰上运动训练基地,所有冰面均可根据需求快速转换成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和冰壶专业赛场,场馆经营业态变得更加丰富。
绿色交通
“氢能源+电动车+高铁” 冬奥出行低碳模式
北京冬奥组委交通部副部长赵同安介绍,赛事期间,交通服务车基本为清洁能源,占比为历届冬奥会之最。届时将构成“氢能源+电车+高铁”的低碳交通格局。
交通服务将从冬奥会开幕前14天开始,至冬残奥会闭幕后3天结束,共计55天。赛事用车的能源类型包括:氢燃料车、纯电动车、天然气车、混合动力车及传统能源车。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使用以上车辆预计将实现减排约1.1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一年的碳汇蓄积量。
同时,京张高铁也将成为跨赛区运输的重要方式。其采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电力驱动,能耗更低、噪音更小,乘坐体验也更加舒适。目前,京张高铁为8节车厢,具备重联为16节车厢的条件,最大运力达到1000余人,相当于20辆50座大巴车的运载能力,且清河站至太子城站,仅需要50分钟左右,大大缩短了京张两赛区间的通行时间。
北京冬奥会期间,交通运输部将搭建“交通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实现赛时交通服务车辆的实时监控、车辆调度、数据分析等功能,提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做到突发事件快速发现、及时上报,加快应急处置。
数读
11个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优先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的冬奥场馆。北京及延庆赛区共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70万度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通过在屋面安装600KW光伏发电系统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
100%
2020年6月,随着张北至北京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全面投产,北京冬奥场馆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同时,绿电还会源源不断输入北京市民家中。
零
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大规模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还可回收再利用,相较于传统方式可提升效能30%。
10340kw
北京冬奥村在屋顶设置2584m2的真空管集热器,可提供生活热水10340KW,占生活热水的71.3%。
100%
延庆冬奥村采用高压电锅炉供暖,实现了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热力。
90吨
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建设“绿色”屋顶,利用64个亲光天窗,定制256块异形光伏板,装机容量为129.8kWp,年发电量达14万度,产生的绿能相当于每年减排约90吨二氧化碳。
“135”
为降低碳排放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50辆
中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新建了轨道交通线路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位于延庆的氢能产业园项目二期工程,可为冬奥会150辆氢燃料车的示范运营提供气源。
1368万亩
张家口市共完成造林绿化1368万亩,目前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崇礼区已经降到了16微克/立方米。坝上地区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受污染土壤安全使用率达到百分之百。
相关新闻
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成为奥运赛事的“北京标准”
北京冬奥会给变革中的奥林匹克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延庆赛区,海拔2000多米的海陀山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蜿蜒回转。这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赛区,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动第一锹土前,首先做的就是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为了让动物自由迁徙,延庆赛区利用桥梁、涵洞等形式形成动物通道。在施工过程中,科研人员在赛区周边设置人工鸟巢。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创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之后的历届奥运会都需要通过该体系认证。而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则给奥运可持续性制定了更全面的标准,创造了多个“第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第一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将为后来的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做出典范,形成“北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