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题材电影该如何突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06日        版次:GA15    作者:蹇玥 任婷

  《乌海》,揭露了在欲望中沉浮的婚姻。

  《我是监护人》,一个显而易见的偏心悲剧。

  扫码阅读全文 观影团活动,请联系正點观影公众号

  《我不是药神》和《少年的你》的大获成功,将国产现实题材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在这之后鲜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现实题材电影出现。最近上映的《乌海》和《我是监护人》均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但票房异常惨淡。自上映至今,《乌海》票房刚过1千万,而《我是监护人》仅有353.5万的票房。这样的现状让人忍不住思考,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究竟如何实现突围?

  人心似海,有残酷也有温暖

  记者 任婷

  《乌海》是周子阳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他绝对是近年来新生代导演中的翘楚,是“最生猛”的导演之一。

  他的处女作《老兽》,一举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四项提名,并成功斩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片子是《老兽》的延续。

  《老兽》中的男主老杨(涂们 饰),曾是财富激荡时代的乍富阶层,破产多年的他游手好闲,直到某日他挪用老婆用来救命的手术费让子女忍无可忍,上演了一场儿子绑架老子的荒诞闹剧。影片悲观地记录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下,传统道德正在改变,而对金钱的渴望又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不理解。

  而《乌海》中的杨华(黄轩 饰)和老杨很像,甚至网友称杨华是中年版的“老杨”。他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家境贫寒,却和家境优渥的苗唯(杨子姗 饰)结了婚,结婚后他住着岳父岳母买的房子,开着岳父岳母买的车子。

  这场不平等的婚姻是他人生凋零的开端。在岳父岳母眼里,杨华是个没本事的穷小子,高攀了他们家,所以总爱对他冷嘲热讽。这触动了杨华的自尊心,让他一门心思想要挣大钱。他不惜抵押房子和车子借了高利贷,与朋友合伙做生意,但他高估了自己,高估了朋友,也高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高利贷利滚利,越滚越多,他的人生至此也以一种非常迅猛的方式失控。如果说是债务和朋友将他逼上了绝境,那发现妻子苗唯与别的男人暧昧则让他变得疯狂。

  网上都是夸黄轩演技好的,称这是他最好的表演,演出了杨华的精髓。确实如此。但比起他的演技,剧本的扎实才是最吸引人的。

  《乌海》中的杨华是最真实的人,不能单纯地用好或者坏去定义,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他是真心爱妻子苗唯,即使吵得不可开交,即使被逼上了绝境,他也记得和妻子的约定,一起去过纪念日。但他同时又是自私、残忍的,当他走投无路向妻子坦白一切,希望妻子能求求岳父帮帮他被拒绝后,并且在质问孩子是不是他的,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时,他彻底疯了,毫不犹豫地开车撞向了妻子。

  有人不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觉得压抑,但是这些都来源于现实。在采访中,周子阳说创作这部影片的原因是听说了一对关系挺好、素养不错的夫妻因为钱的问题,一个差点把另一个杀死。

  还有人认为最后结局的处理过于悲剧。但是,生活本来就不是喜剧,没有那么多的“大团圆”,悲剧的处理恰恰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悲剧是有力量的,它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我的姐姐》2.0,失望

  记者 蹇玥

  近期院线,在《007:无暇赴死》和《沙丘》的左右夹击中,一部小众华语片,悄悄拿下豆瓣7.1的高分,实属难得,它会是《我的姐姐》2.0吗?

  《我是监护人》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女性的困局。女孩石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十六岁远赴美国读书,父亲再婚,有了儿子科迪。八年来,父亲对她不闻不问,父女关系疏远。如今,科迪得了丙肝,需要来美国药物治疗。父亲不懂英语,这件事“理所当然”推给了姐姐。

  石路因为学生签证到工作签证的空白期发愁,正好科迪是美国公民,为了获取“医疗陪护签证”,她决定担当弟弟的监护人,一开始互不待见的姐弟俩在朝夕相处中逐渐建立亲情的羁绊,这段关系也揭开了石路伤痕累累的过去。作为离异家庭的子女,她在这个家从没有得到过温暖,所以她选择了远离。

  《我是监护人》原名《落地生》,因为“落地生根”,这是石路在与自我的纠葛中寻找“根”,让“归属感”立身的故事。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石路不仅丢掉了原生家庭的根,也在经历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迷茫。

  在家庭中备受冷落,导致她太想向外界证明自己。她学习刻苦,生活自立,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看似顺利融入了美国的生活,实际上精神无比孤独,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始终是漂泊无依的异乡人。

  影片想表达的东西是珍贵的,在具体呈现上却不尽如人意。父亲的人物形象单薄且自相矛盾,再婚之后,他把所有的爱转移给新家庭,对女儿缺少关心,但到了影片高潮处,他突然“亲爸”附体,为了帮女儿保住签证,他声泪俱下地诉说女儿一个人在美国生活的种种不易,恳求工作人员手下留情。既然他了解女儿的遭遇,为什么这么多年不闻不问?

  一个显而易见的偏心悲剧,被导演归咎于父亲对女儿的不善表达,明明是对缺少交流的反思,但影片中的父女从头到尾也没有真正的交流。即使是影片高潮处那段声泪俱下的父爱表达,父亲的交流对象也不是女儿,而是儿童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感人中不乏博取同情的“表演”成分。最终,以受害者的让步来换取父女和解的大团圆结局,毫无温馨,只有残忍。

  和《我的姐姐》的直击痛点相比,《我是监护人》的反思力度仅是隔靴搔痒,所有探讨浮于表面,对这个本可以有更多发挥空间的题材来说,实在令人可惜。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