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东“十四五”进一步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打造广东特色“科技王牌军” 着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02日        版次:GA10    作者:徐劲聪

  3月23日,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开工6年,在地下深700米开挖出高70多米、直径50多米的圆柱体实验室主体空间。广东在基础物理领域将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 南都记者 谭伟山 摄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发布。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

  广东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优化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格局,着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筑国家重大创新动力源。

  支持广深“双城联动”

  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推进广州创新合作区建设,强化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州科学城等“一区三城”布局,完善穗港澳联合创新机制。

  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科学城、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粤澳科技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七个“聚焦”科学布局

  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表示,在重点任务部署上,省科技厅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按照“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科学进行谋划布局。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并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项目,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进一步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围绕量子科学、中微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等领域开展研发布局。

  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

  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区建设。

  推进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横琴中药新药技术创新中心。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

  推进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设立多元化深港合作创投基金,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先行先试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加快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探索临时仲裁制度,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平台。

  推进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解读

  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

  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介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强,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已享受到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启动建设了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广东将加快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构建更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还将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 布局P4、P3实验室和五大国际医学中心

  《规划》:到2025年,建成华南地区首家P4实验室;对部分P3实验室进行改扩建,力争新建若干家P3实验室。

  针对重大需求,在急危重症、恶性肿瘤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赋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科研项目自主立项权;针对我省区域高发、特发疾病防治需求建设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眼部疾病等优势领域创建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布局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设国家及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不少于30家。

  解读

  目前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广东居全国第三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目前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广东居全国第三位,从事重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起,省政府投入150亿元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投入87亿元建设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争取更多的国家级临床研究平台落户广东,把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打造成为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快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指南、规范、共识等。

  3 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规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解读

  进一步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介绍,近年来,已实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全覆盖,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7年的38.71%提高到2020年的53.41%。未来将大力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快推进高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进一步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

  4 大力实施“强芯”工程

  《规划》:广东省大力实施“强芯”工程。构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基金、平台、大学、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四梁”,从制造、设计、封测、材料、装备、零部件、工具、应用构建产业“八柱”,把广东打造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战略支撑。

  解读

  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介绍,将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单位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大力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线、广州粤芯二期产线等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研究推动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开展自主可控芯片应用推广示范,并谋划建设12英寸研发工艺线,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5 农业创新十个主攻方向

  《规划》: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深度鉴评农业种质资源,推动资源和数据共享。

  聚焦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体系。

  解读

  构建“1+51+100+10000”的农技服务模式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程文章介绍,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打造1个省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00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10000个乡土专家,构建“1+51+100+10000”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业技术乡村行活动,组建“广东农业技术服务轻骑兵”,以小分队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切实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