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教育部已密集推出11份文件,将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

“打擦边球”“隐形变异培训”等新问题亟须出台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9月30日        版次:GA08    作者:程姝雯 孙小鹏 董晓妍

  9月8日,在合肥市和平小学第三小学,音乐老师王泠(左一)在“课后三点半”时间指导醒狮舞龙社团的学生练习舞龙。 新华社发

  9月23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有关情况。“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部已密集推出11份文件,就“双减”落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给出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会上透露,教育部将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跟踪各地进展,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省份加强针对性指导帮扶,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中等收入群体教育焦虑缓解比例更高

  

  据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双减”工作被作为今年教育部党组的“一号工程”,也列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力度“前所未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初“双减”文件尚未发布、暑假即将来临的时候,为防止中小学生暑期学习负担过重、暑期校外培训集体补课的现象,教育部首先联合银保监会加强暑期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严防校外培训机构“卷钱跑路”;同时部署开展暑期托管等工作,解决暑期家长看护孩子的后顾之忧。“今年暑期校外培训遇冷,学校托管走红,社会普遍反映这才是暑假应有的模样。”该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7月下旬中央公布“双减”文件后,教育部与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9个部门成立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各地迅速成立校外监管专门机构,建立完善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制定“双减”工作台账监测指标体系等。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还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宣传引导,发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推动行业自律、集中查处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点典型案例,并开展暗访调研等方法,推动“双减”落地。

  该负责人介绍,据媒体对51万多位家长的调查结果,“双减”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11份文件针对性指导新问题

  

  南都记者也关注到,在中央层面公布 “双减”文件后,近一个月来,教育部密集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课后服务、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11个文件。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此介绍说,这是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目标是针对“双减”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新问题和新情况提供详细的指导,实现全覆盖、全链条的有效治理。

  据了解,11份文件,详细就学科类培训范围的界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从备案制改为审查制、从营利性机构改为非营利性机构,以及培训机构使用的教材和材料的管理,培训机构人员管理、加强收费监管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为各地执行双减、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落地提供了“行动指南”。

  该负责人也表示,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都还亟须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双减”之后

  1

  接下来“双减”将如何推进?教育部: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教育部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出台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将加快预收费管理、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同时完善“营改非”的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

  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2

  “双减”后如何缓解家长焦虑?教育部:强化培训机构广告融资管理

  据南都此前《困在课外辅导班里的父母,双减后他们为何还在焦虑“鸡娃”?》报道,落实“双减”以来,也有一部分中小学家长向南都记者表示,他们仍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一端是减负新政,另一端却是更为严格的中考改革,被教育焦虑困住的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送入辅导班,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应试赛道中占据优势。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的落地见效也有一个过程。缓解家长焦虑,我们要有决心、信心和耐心。”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坚持“源头治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主阵地,满足家长对学生教育教学、成长成才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双减”以来,各地也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交流等措施,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纲命题,努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公平、更有质量。

  该负责人还谈到,另一方面,针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过度营销、制造家长焦虑的现象,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广告管控,加强融资、收费等方面的管理,避免由于过度营销增加家长焦虑。

  3

  校外培训变私教、家政?教育部: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巡查

  随着“双减”对校外培训的规范,一些培训机构和老师转入地下,打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旗号开展学科类培训。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教育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络协调,统筹使用各种方式方法,加大对“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该负责人谈到,培训机构转入地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直接影响到“双减”政策的落实,也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我们的态度非常鲜明:必须坚决治理。”

  据介绍,鉴于隐形变异行为非常隐蔽、查处难度较大。目前,教育部已建立三方面的治理机制。

  一是建立辨别机制,着力解决“查处什么”的问题。根据目前规定,可以由地方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一些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二是落实属地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谁来查处”的问题。压实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查处。对于证照不全的机构和个人,根据国务院《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对于一些跨区域的违规行为,由培训机构审批地、违规行为发生地相关部门共同查处。

  三是强化监管执法,着力解决“怎么查处”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压实管理责任,充分利用网格化综治体系开展巡查执法,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信用惩戒等多种监管方式。

  

  落实“双减”在行动

  浙江金华:已注销和停止办学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达236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双减”工作试点地,自“双减”开展以来,金华市已经对236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和停止办学。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局长楼伟民在通气会上介绍,金华市研究出台了学校提质减负、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系列政策举措,启动实施了营利性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在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由教育、民政、市场监管三部门联合制定“营转非”实施细则,为转登工作开设便捷通道;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实施分类管理。同时,严禁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

  “与此同时,我们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健全红黄蓝三色清单,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楼伟民说。

  在日常运营监管方面,楼伟民介绍,职能部门联动检查,如近期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一民房内开展违规培训,根据举报内容,他们及时联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联合执法机制使行政执法部门提前介入,避免出现因标准不同重新取证情况,极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我们还组建了一支120人规模的行风监督员队伍,聘请责任督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社会人士参与,主动邀请当地主流媒体参加联合执法的全过程。”楼伟民说,“双减”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联合执法查处了80多起典型案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