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电影演义之迷影片单
《龙虎斗》(1970)
由动作巨星王羽自导自演,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龙虎斗》是一部剧情单薄,拍摄粗糙的电影,但放在当年,它成功掀起了一场功夫电影热。在片中,王羽开创性地安排了一场中国功夫大战日本空手道,中日两位高手在雪地中一决雌雄,其中蕴藏着强烈的爱国情绪。该片成为了第一部完全展示技艺的大制作,为之后李小龙的功夫热潮,做了一次预热。
《唐山大兄》(1971)
本片是李小龙赴好莱坞受挫后,返回香港和嘉禾合作的首部作品。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就已经达到350万港元,打破了当时的香港电影票房纪录。李小龙在电影中饰演一位远赴曼谷讨生活的移民郑潮安,因为见到自己的工友同胞相继失踪,于是展开调查,并用自己的武功将恶人制服。郑潮安尽管武功高强,但他一直压抑着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滥用武力。一个武功高强却坚守底线的英雄形象,鼓舞了全球华人。
《精武门》(1972)
李小龙在这部电影里不是南下的底层,而是大侠霍元甲的五弟子陈真。他要为师父报仇,并渴望重振精武门雄风。电影中最经典的两幕,其一是陈真一脚踢碎外滩公园门口前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其二是他对着日本人讲出那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对当时的华人来说,相当振奋人心。正是从李小龙开始,功夫片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为日后功夫电影的主题提供了一个方向。
《少林寺》(1982)
本片是改革开放早期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以当时1毛钱的票价,竟然在内地创造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在香港上映后,1616万港币的票房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的历史最高纪录。本片故事改编自《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传说,电影没有采用武打设计,导演一声令下,全凭演员临场发挥,所以《少林寺》的武打场景才如此逼真。此片的成功,让少林寺的名号传播了出去,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文化输出。
《黄飞鸿》系列(1991-1997)
在徐克的塑造下,黄飞鸿成了一个民族符号,每一次行侠仗义都是中国人不愿为奴的反抗。电影的时代背景处于香港被西方列强割占,中国人饱受欺压和凌辱的19世纪下半叶,而徐克拍摄的时候,正是香港回归前夕。某种意义上,《黄飞鸿》系列是香港电影人对殖民史的一次回顾评价。
《功夫》(2004)
这是周星驰自导自演最为成熟的作品,从头至尾,都饱含着他个人对于李小龙以及功夫电影的爱。故事内容没有脱离周星驰无厘头风格,从《少林足球》开始,在特效技术的帮助下,周星驰完成了很多实景拍摄无法制作的效果,奇观化的视觉呈现,让《功夫》在全球收获了1亿多美元。如果说传统功夫片是爱国主义,那周星驰野心则更大,他想要维护世界和平。这种不现实的梦想,正是周星驰电影童真的地方。
《叶问》系列(2008-2019)
作为老牌的功夫明星,甄子丹演过黄飞鸿,演过陈真,还有各色各样人物,但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最为深刻的,还是叶问这个人物。毫无疑问,《叶问》系列是这10年最为成功的功夫系列,从打日本军人,到打英国拳王,最后打美国大兵,随着历史的发展,叶问的对手一直在变化。表面上看,只是剧情需要,但换个角度,这其实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隐喻。
《一代宗师》(2013)
与甄子丹版《叶问》不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多了些阴柔。儿女私情,在王家卫眼中不是缺点,而是性情中人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代宗师》的格局小了,“拳有分南北,国无分南北”“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国破家亡之际,大家心系的却是天下,这才是“一代宗师”该有的格局。王家卫叹息大师们的陨落,但也在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希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