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舞蹈家骆文博饰演“伎乐天”(天宫奏乐者)。 受访者供图
8月13日晚,河南卫视七夕特别节目《七夕奇妙游》揭开面纱,首个节目《龙门金刚》一播出便引起网络热议,“美出圈”而迅速登上热搜,不少观众惊呼“大开眼界”“美到词穷”。
曾一夜走红网络的爆款节目《唐宫夜宴》、“水下洛神舞”《祈》等也是出自该创作团队之手。《七夕奇妙游》总导演之一、视觉总监李鹏接受南都采访时介绍,震撼人心的视效背后,有航拍、AR(增强现实)、360°环绕定格拍摄等技术的加持。《龙门金刚》节目导演兼编舞李永明介绍,主创人员翻阅了大量典籍,并邀请龙门石窟研究院等机构指导,首次在舞蹈作品中高度还原了龙门石窟“金刚”、“伎乐天”的艺术形象。
龙门石窟的金刚更中国化
早在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播出之前,龙门石窟景区官方微博发布的合作预告就曾引起文博爱好者的注意。许多人都熟悉敦煌艺术中的“飞天”形象,但与之年代相近、风格并不完全相同的龙门石窟,却很少在影视或舞台作品中得以展现。此番“联动”,实为着意之举。
《七夕奇妙游》总导演李鹏告诉南都记者,此次河南卫视团队之所以聚焦龙门石窟,首先是因为它的代表性——不仅是河南地域上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还是很多人心中沉甸甸的文化符号;前例的缺失,在创作上可能正意味着更大的空间。节目组有意突破“龙门石窟约等于卢舍那大佛”的惯性认知,转而着重塑造“龙门金刚”的艺术形象。“我们希望以后提到龙门,大家在‘大佛’以后就能联想到‘金刚’。”
为了达成预设,主创人员对龙门石窟中生动多样的“金刚”造型做了全面的梳理,形似之后还要神似。导演兼编舞李永明说:“我们请教了专家,也翻阅、学习了大量典籍,了解到龙门石窟的‘金刚’不同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更不同于敦煌壁画上的‘金刚’形象,它更‘中国化’,更加朴实、有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做了艺术化处理,编排成了舞蹈。无论从舞风和质感,还是从形象捕捉、造型设计等方面,跟原有的作品都是全然不同的,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胆创新。”
航拍+AR高度还原“伎乐天”等艺术形象
从今年河南春晚上的《唐宫夜宴》等节目开始,河南卫视团队就以“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路线收获广泛赞誉。此次《七夕奇妙游》采取了“双料总导演制”,除了《元宵奇妙夜》晚会总导演路红莉,另一位新任总导演李鹏正是此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视觉总监。据他介绍,《七夕奇妙游》在视觉效果方面依然有很多探索,《龙门金刚》集中地体现了这一追求。
整个节目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千年石刻在当代人心中“活”起来。演员动作乃至道具,都高度还原了龙门石窟雕塑的造型;而后期的视觉包装,则要营造有冲击力的整体氛围。最终,节目组选择了“虚实相生”的方案,部分镜头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龙门石窟景区实景拍摄,另一部分用电脑进行抠像合成。
据李鹏介绍,抠像部分的舞台背景,并非简单地利用CG技术绘制,而是专门使用航拍机,对龙门石窟造像进行了多角度的实地采集,然后在3D模型上置换贴图、修复瑕疵。“这种技术目前在文物的复原上比较常用,但在影视领域可能是第一次。它类似于对龙门石窟内的造像进行‘扫描’,场景的还原度更为精确。”
在《龙门金刚》的尾声,石窟中的佛像重焕光彩,仿佛时光倒流千年,这个震撼人心的场景同样是李鹏团队通过后期染色处理实现的,“在数字化复原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一种想象性的色彩的处理。当然,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大家的反馈。”
主创希望借助这个“彩蛋”,传达保护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文物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专访
《龙门金刚》领舞:“我们的舞姿和造型都是copy石窟雕塑的”
《龙门金刚》播出后,南都记者电话采访了该节目的两位领舞演员——饰演“伎乐天”(天宫奏乐者)的青年舞蹈家骆文博演绎“龙门石窟金刚”形象的“风暴舞者”魏伸洋。两人透露,他们的舞台形象、舞姿乃至道具,都是以龙门石窟内的造像为本。
“伎乐天”不同于敦煌的“飞天”
在《龙门金刚》中,导演组特别邀请了两位观众喜爱的90后专业舞者担任男女领舞。为节目“开篇”的骆文博曾获“桃李杯”金奖,主演了《大禹》《诺玛阿美》等大型舞剧;饰演“金刚力士”的魏伸洋,大学期间就因领舞《纸扇书生》走红网络,毕业后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也曾登上湖南卫视《舞蹈风暴》等热播节目。
魏伸洋告诉南都记者,接到河南卫视的邀约之初,自己觉得并不难掌握:“因为我在北京舞蹈学院读书的时候,有学习过敦煌舞,比如‘三道弯’的动作、一些手型之类。敦煌壁画上也有‘金刚’形象,我当时以为龙门石窟里的‘金刚’是它传承过去的,应该比较相似。”实地采风之后,他更新了自己的认知,‘龙门金刚’有其独特性。我得重新去琢磨。”
饰演“伎乐天”的骆文博也有相同的感受。身为知名青年舞蹈家,近年来她已参演了23部舞剧,且主要是中国历史、民族文化题材,擅长塑造这类角色。接演《龙门金刚》之后,她按照自己的习惯提前做了功课,才发现龙门石窟的“伎乐天”并不同于敦煌的“飞天”。
“第一次在舞蹈节目中见到这么多技术手段”
骆文博说:“虽然《龙门金刚》是一个很短的节目,大家一看会觉得‘很仙女’,但我们的动作设计也是有考证、有根源的。比如说,敦煌飞天舞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动作是‘反弹琵琶’,但是我这一次拿的乐器不是琵琶,而是阮。因为龙门石窟里有一尊雕像,就是手里抱着阮、很端庄地蹲坐在台子上,我们的舞姿和造型都是copy(复刻)了石窟里雕塑的形态。”
骆文博已有丰富的电视舞台经验,但在《龙门金刚》的拍摄现场,她还是经历了很多“第一次”:“这个节目中既包含实景,也使用了绿幕,还包括360°环绕定格拍摄、威亚、蹦床……我是第一次在一个舞蹈节目中见到这么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包装。”
不论创作过程有多磨人,节目问世之后,表演者们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骆文博说:“从最初的设定开始,我们就希望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通过这个节目来了解龙门石窟的文化和历史。希望更多人会喜欢我们这个舞蹈,观众的喜欢才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