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多个重磅措施: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有专家分析,在重拳监管措施下,培训机构必然要思考转型之路:一部分机构选择继续做学科教育,就需要从无序、非良性发展转向规范、健康发展,从与校内教育并立双轨转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在业务内容方面,则需要从学科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非学科类教育。
目标
一年内使各项负担有效减轻
“不能让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如是强调。会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外释放出明确的监管信息。
彼时“双减”仍未正式落地,但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多地已加紧步伐跟进。
今年7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早在一周前,武汉、北京、上海、潍坊就已先后启动面向小学生的暑假托管服务,为学生开放学习场所、阅览室,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作业辅导等。这被视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举措。
时隔两月后,这份业内翘首以盼的文件终于落地。
南都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这份《意见》在起草过程中,对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开展了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有两个,在校内,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
现状
培训机构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
在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看来,这份文件释放极强信号,必须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乱必大治”。
南都记者注意到,教育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直指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规模总量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不仅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会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则是违法违规情况突出。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卷款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是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根据南都此前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补习的现象比5年前更普遍化、低龄化,补课时长也有所增加。超四成家长每年花1-5万元给孩子补课,超五成受访者认为校外补习收费过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此,超八成受访者支持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行业的监管;为实现教育“双减”,各有六成受访者希望教育部门提高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减少低效课堂,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减少孩子校外培训负担。
监管
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
备受瞩目的是,此次文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强监管手段。
首先是审批的收紧。《意见》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对其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
“这个目的是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公益性质定位的要求,注册为非营利性机构后,举办者必须遵守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尤其是不得通过举办校外培训营利。”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对南都记者分析。
引发资本市场震荡的另一个原因是,《意见》还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美国东部时间7月23日收盘,中概教育股普跌,几家头部教育企业一度下跌超50%,其中新东方跌超54%,好未来跌超70%,高途跌超60%。
此外,《意见》还提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要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据了解,培训机构主要采用的是自编材料,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使用境外教材。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教育部将出台《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对培训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开班时间,《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还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提出,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方向
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课后托管、进校业务转型
《意见》的“态度之强烈,措施之强硬”,让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有点震惊。他认为,在这之后培训机构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需要转向推进非学科培训的教育服务上。
董圣足则建议,应该在大力推行中小学校内课后托管和服务的同时,综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房屋租金减免、财政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题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以补充全日制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
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存量培训机构剥离学科类培训业务,探索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乃至学历性职业教育,并可与公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委托管理。
“培训机构需要从两个角度转型:一是发展形态转型,一部分机构选择继续做学科教育,便需要从无序、非良性发展转向规范、健康发展,从与校内教育并立双轨转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二是业务内容转型,需要从学科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刘林告诉南都记者。
事实上,早已嗅到监管气息的企业在“双减”文件正式落地前,就已开始谋划转型之路。
其中,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多家机构进军的赛道。
今年6月,好未来旗下少儿英语品牌“励步英语”正式更名为“励步”,并推出线下学习空间励步儿童成长中心以及系列素质教育产品品类,包括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益智、棋道等。瑞思教育宣布品牌从“瑞思英语”升级为“瑞思教育”,并将继续拓宽素质教育业务版图,入局STEAM教育及研学赛道等。
在职业教育方面,高途于今年4月将原跟谁学成人教育品牌更名为“高途学院”,并于7月19日上线高途App,主攻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公考、教资等职业教育业务。7月,好未来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等三个子品牌,推出好未来“轻舟”品牌,宣告进军职业教育领域,将业务范围拓展至传统技能类、新型职业类与成人学历类。
而新东方则在北京怀柔新成立一家非营利的培训机构,致力于远郊区中学学科类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继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后,也有一些机构向课后托管市场进军。
6月29日,天津新东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新增范围还包括素质教育类培训、幼儿园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
7月13日,好未来旗下托管品牌“彼芯”上线。据了解,“彼芯”以开设面向小学生的线下课后成长中心为主要业务模式,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
当校外培训机构在To C这一赛道受到诸多限制时,开拓以进校为主的To B服务或许能抓住突围的稻草。
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告诉南都记者,校外培训机构还可考虑的转型方向是调整培训内容和提供服务方式——“走到校内去,为全日制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作为校内体系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布局就悄然上线了“进校业务”。字节跳动推出的进校产品“极课大数据”,不再是作为授课方的传统模式,而是作为教学工具瞄准一线教师的工作需要。利用互联网公司在技术、数据领域的积累,为学校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Future Mind公司表示,未来1年时间预计进校1000所,将推动机器人、5G等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郁苗也注意到一些头部教育机构在校外托管业务上的布局。“但是像K12这样市场规模巨大、刚需强烈的业务很难再现,上述几个转型方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她说。
声音
“对真正有情怀的教育者是机会 立志于教育的机构仍有空间”
日前,正式公布的《意见》将会给校外培训市场、家长和学生群体带来哪些影响?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是否能有效缓解教育焦虑?南都教育联盟记者专访全国多位教育专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答。
绞杀恶意炒作、贩卖焦虑的校外培训机构
“这是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最严的监管,落实‘双减’政策,意味着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作已经堵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我国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校外培训机构的获利空间被极大压缩。
在广东民建会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雯闻看来,“双减”政策对恶意炒作、贩卖焦虑的校外培训机构,无异于绞杀;但对真正有情怀的教育者而言,这反而是他们留在这个行业的机会。立志于教育的机构,仍然有转型发展适应新需求,比如成为“to B”的供应商,仍然有这样的空间。
部分家长陷于教育焦虑
“学生对这个政策应该持欢迎态度。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矛盾、担忧的心情,一是不再愿意让自己和孩子都那么劳累,但又会担心影响自己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二是不确定别的家长是否有其他门路继续进行课外教培,从而导致自己孩子成绩的落后。”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看来,现在部分家长陷于教育焦虑。
张雯闻也持有类似观点。她表示,校外培训机构崛起是有一系列前置条件的,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未能通过学校得到充分满足这一供需失衡的现实状况产生的。所以,问题之本就是这个失衡的供需关系。
“‘双减’是一套系列组合拳,这就如同我们看病抓中药,单有一味难以有成效,而多味一起方能见效。”如果单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无法“治本”,张雯闻提到,政策同时要求社会组织、学校承担责任,从根本上满足家长,乃至国家自身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要防止“从地上转入地下”
我国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从根本上治理校外教育培训热,就要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作为家长,至少从我自己看,我觉得叫好声比批评声大。”张雯闻表示,当然大家也有担忧,担忧的是政策实施不彻底,而不是否定政策基调。所以接下来,民众满意的焦点,就是如果在政策目标的指引下,有效落地;落地不好,就可能会有杂音和隐患。
南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观点对“双减”政策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加深学生家长与教育机构的“共谋”现象,让“一对一”学科培训、地上转为地下等情况愈演愈烈。曾德雄也有类似担忧:“如果焦虑一直存在,一定会以另外的方式表现、抒发出来。除了从地上转入地下,有可能会催发我们目前想象不到的手段。”
2021校外培训监管大事记
1月18日
中纪委网站连续发文公开点名批评作业帮等校外培训机构,直指资本助推下的在线教育恶性竞争与监管问题
1月28日
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
2月底至3月初
央视停播在线教育品牌广告
3月4日-11日
全国两会聚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问题
3月31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
4月12日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严禁校外培训作业
5月10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虚假广告为由,分别对作业帮和猿辅导处以250万元的罚款
5月21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6月1日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专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定,是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所依据的最高层级的法律之一
6月1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3650万元
6月9日
教育部设立校外培训司专职负责校外培训事务管理
7月2日
北京市教委宣布,各区教委将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其他地方纷纷跟进
7月7日
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校外培训不是必选项
7月20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要求依法查处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对教育培训领域开展反垄断执法
7月21日
中央网信办决定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在线教育平台问题,全面清理在线课程中导向不良内容,严禁推送与学习无关的广告信息
7月24日
新华社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
采写:南都记者 吴单 李玲 黄莉玲 黄慧诗 孙小鹏 董晓妍 梁艳燕 叶斯茗 实习生 郭子扬 马欣瑞 周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