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音乐平台青少年模式“放水”

专家呼吁:标配、细心、评价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2日        版次:GA12    作者:张雨亭 罗韵 陈志芳 李润泽子

  青少年模式下,网络音乐平台“放水”。这背后,既是履行保护未成年人责任时的怠惰,也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漠视。所谓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经历过燥热与沉淀,占据着00后娱乐生活半壁江山的网络音乐平台,既应展示为其搭建七彩音符世界的A面,也应呈现“绞尽脑汁”防范其沉迷网络的B面。而B面的实现,则更需要一步一脚印地去构思、去开拓、去投入。

对于音乐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建设,专家们传递了哪些建议?

  音乐平台实测说明

测评对象: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

测评方式:5月24日-6月7日期间,取相同时间段围绕30项指标进行测评。测评分2次展开,每次测评同时在iphone、安卓手机设备进行。测评期间,App均已更新至最新版本。7月20日,对相关测评结果进行再次核对。

测评指标:本次测评设置“青少年模式准入规则”“平台功能限制”“平台内容限制”“平台内容丰富度”4个一级指标,含30项测评项。其中,测评项包括是否有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是否有实际内容;是否有弹窗提醒开启青少年模式;游客模式是否可开启青少年模式;准入漏洞;密码是否可破解;平台青少年模式规定;是否有直播功能;是否能观看直播;是否有聊天室;是否能进入语音聊天室;是否可观看MV/视频;是否有匹配交友功能;是否能进行匹配交友;是否保留原有缓存、记录、音频;是否能进行充值、购买、打赏;充值/购买/打赏是否有限制;是否明确限制使用时间;是否能够自由搜索内容;是否有拍摄/发布音频功能;是否有私信聊天/评论功能;是否有游戏功能;是否有内容分享功能;是否有内容违规;是否有偏成人娱乐;是否有诱导性内容;是否内容分级;栏目多样化;内容同质化;资源数量。

  建设呼吁

“青少年模式”应成为所有平台标配

  

  2019年六一前夕,国家网信办指导国内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此后,“青少年模式”成为视频、直播平台的“标配”,逐渐统一标准。近期,不少短视频平台还更新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并回应相关倡议。如抖音规定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快手上线“儿童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新功能等。

  但“青少年模式”不应该只与短视频及直播平台有关,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看来,“青少年模式”应该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的标配。各大平台执行“青少年模式”过程中,需要告别流量诱惑、愿意牺牲短期利益。

  事实上,将“青少年模式”的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平台已经成为普遍呼声。毕竟被指导上线该模式的平台数量,与300万在架的App相比差距很大,有专家认为,这与企业响应不足、青少年模式使用场景单一有关。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表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青少年模式,但它涵盖了青少年模式设置的内容和实质。也就是说,以往被推荐性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将在《未保法》施行以后成为强制性要求,凡是涉及到青少年的,都应该履行这种义务。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么样来完善这个模式,怎么样能够让这个模式起作用,互联网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专属内容池建设要更细心

  

  青少年模式下,有害信息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而建设“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则被视为相关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有了安全地基,家长才能更放心,产品黏性才会更足,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今年5月,在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就表示,要在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效性上下功夫,网信部门将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信息生存空间。而7月21日启动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将重点解决“青少年模式”入口不显著、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不够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平台如何主动作为?重庆大学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曾润喜建议:一是可设置青少年内容人工把关员,对视频平台海量内容进行人工筛选,起到与算法逻辑相补充的作用;二是平台要开放家长菜单选择功能,赋予家长更多定制选择权利和监督义务;三是对青少年内容进行适当分类,可以采用公共内容+特色内容+年龄性别个性内容等组合方式,针对青少年个体进行用户画像,推送与青少年个体兴趣匹配的内容。

  “细微之处见精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需要更强的保护决心和执行力度,同时,面对部分青少年网民群体跟互联网平台的“斗智斗勇”,平台需要提升智能化技术、细化保护规则,家长也需要肩负起责任,在监管中引导孩子规避风险、帮助孩子积极运用平台。

  作为课外知识与娱乐的补给站,网络音乐平台同样肩负着青少年拼凑世界图景的责任。然而当前,对于青少年应该避免看什么、防范什么,以及不同产品、功能如何界定“有害”,相当一部分平台的理解参差不齐,也造成了青少年模式尺度不一的现状。

  对此,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提出,部分音乐涉及亚文化,可能会出现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对于高中以下的孩子们,尤其是三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接触这些还是早了一点,这个时候的引导非常重要。她提出应该根据年龄段来划分内容池。

  

音频隐蔽性强更需精准识别青少年用户

  

  部分专家表达了对音乐乃至网络音频平台审核能力的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一方面,不同于文字信息,未成年人接触音视频信息的门槛更低,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音视频平台中,相对而言音频具有更大隐蔽性,父母、老师必须要去听,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良信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音频?这在当前标准比较模糊,这也导致有关平台在进行人工或者算法筛查时,面临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建议,平台需要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精准识别能力,通过实名制的方式限制青少年用户的权限,尤其是要把一些已经验证过的、优秀的音频、音乐内容传递给青少年,尽可能让他们接触不到违规的或者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此外,音频平台应鼓励更多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进入到青少年内容池的建设中,家长也要主动帮助孩子去选择适合他们内容,而不是将手机交给孩子后放任自流。

  

青少年模式应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

  如何促进“青少年模式”良性运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表示,应由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指导设计针对青少年的内容产品的行业标准。同时,制定和颁布“青少年模式”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包括未成年人的身份识别、内容精选、推送模式和执行效果等。

  张志安则认为,一方面,管理部门对青少年模式的落实细则和要求可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各类平台在优化青少年模式时要细致研究青少年的使用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既要靠平台的数据挖掘,也依赖开放持续性的研究。同时,还要真正重视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主体责任,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也需持续聚焦该问题,形成共同关注的社会压力。

    

  要在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效性上下功夫,网信部门将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信息生存空间。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

平台需要提升智能化技术、细化保护规则,家长也需要肩负起责任,在监管中引导孩子规避风险、帮助孩子积极运用平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

部分音乐涉及亚文化,可能会出现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对于高中以下的孩子们,尤其是三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接触这些还是早了一点,这个时候的引导非常重要。应该做到内容分级,根据年龄段来划分内容池。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

平台需要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精准识别能力,通过实名制的方式限制青少年用户的权限,尤其是要把一些已经验证过的、优秀的音频、音乐内容传递给青少年,尽可能让他们接触不到违规的或者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