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放“托育券”是破解托育难题的好主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2日        版次:GA02    作者:木须虫

  来论

  长期以来,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育问题是一大民生难题,当前入托率仅为5.5%左右。服务供给短缺,价格普遍偏高,人才队伍不足等成为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瓶颈因素。专家建议应尽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扩面、社会补充,以普惠性尤其是微型普惠性托育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所社会政策室主任张本波建议:可探索通过发放家庭托育券等方式降低养育成本。

  解决托育民生难题,归根到底还是成本怎么负担的问题。办托的成本很高,决定了提供服务不会廉价,最终价格高了,大多数家庭消费不起,反过来多数消费不起又迟滞了市场托育服务的发展,形成困局与死结。

  因此,解决托育民生难题,政府必要的扶持不可或缺。前不久,国家三部门共同印发的《“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方案相应还提出了中央财政支持标准。对于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按相应地区分别给予30%至80%的比例补助。对于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建设项目,采用定额补助的方式,按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

  这些措施与扶持普惠幼儿园发展相似,都在强调扶持服务“实物化”的供给,发挥公办的“兜底”作用。但是,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解决托育民生难题,地方也应合理地担负起买单的责任,同时,还起到促进托育服务精准布局和托育“蛋糕”公平分享的调节作用。对此,如果地方能够发放“托育券”将是非常好的举措。

  首先,发放“托育券”是地方政府托育责任的“货币化”,简单直观,可以保证地方托底的福利成色。其次,发放“托育券”是福利的“货币化”,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不会受到托位数量、质量的影响,可以使得分配更公平。第三,发放“托育券”是从消费端补贴,间接涵养供给端的方式,不但可以激活家庭购买托育服务的需求,还会调动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根据需求精准配套。如企业可能会因此更有与社会托育服务机构合作就地联合办托的意愿,因为相互投入都不大,却获得共同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发放“托育券”可以有效调动托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弥补单纯扶持发展托育机构、提供“托位”蛋糕的机械与不足,引导市场灵活补位的有效手段。

       木须虫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