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30日        版次:GA06    作者:蒋小天 王凡

孙景坤

买买提江·吾买尔

李宏塔

吴天一

辛育龄

  孙景坤 

  上甘岭战斗英雄 曾受到毛主席接见

  孙景坤,男,汉族,1924年10月生,1949年1月入党,辽宁庄河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先后参加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作为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退役后毅然回乡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范。荣获“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对孙景坤的印象只停留在“当过兵”“上过战场”。连亲生儿女也对他的功绩一无所知。

  20多年前,丹东当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时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将自己藏在家里多年的立功证书和勋章捐献出来,更多人知道了他是“上甘岭战斗英雄”。

  “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孙景坤曾对村民这样讲道。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上爱心人士也会去慰问他,但他一直坚持什么都不要。

  在今年6月最新公开的视频画面里,年近百岁的孙景坤面对镜头,说出埋藏多年的心里话,“战友们,这么多年我想你们了。”说完,他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买买提江·吾买尔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民族团结

  买买提江·吾买尔,男,维吾尔族,1952年12月生,1973年7月入党,新疆伊宁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旗帜鲜明同“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先进模范,面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死亡威胁,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坚持强基固本,大抓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任村支书30多年,村里未发生一起暴恐事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办国语幼儿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买买提江·吾买尔自幼丧父,母亲改嫁,是党和政府抚养他长大成人。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买买提江·吾买尔感慨万千。

  布力开村由5个民族构成,买买提江·吾买尔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消除宗教极端化影响,布力开村成功创建平安村:“各民族团结,才有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我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公平、公正,就是一碗水端平,我们各民族都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后日子越来越好。”

  买买提江·吾买尔带领群众发展林果业和蔬菜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建起面粉厂、砖厂、建材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李宏塔 

  传承革命传统优良家风 “反向工作法”实事求是

  李宏塔,男,汉族,1949年5月生,1978年4月入党,河北乐亭人,安徽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在民政系统工作18年,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共产党人革命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人,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的不变信念。

  李宏塔的祖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李大钊,他的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

  李宏塔深受影响,工作实事求是,从不搞形式主义,容不得一点花架子。在民政系统,他的“反向工作法”广为人知:下乡不搞接接送送,直接让司机“把车子开到送不进去的地方”,步行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从百姓家出来,再去乡镇、县市座谈。面对这种“倒流水”做法,各级民政部门向他汇报时,有一说一,丝毫不敢“掺水”。

  每当提及先辈,李宏塔都会感慨: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唯有履行使命,才能使初心变成一件一件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好事。

  吴天一 

  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 奔波高原,14根骨头断裂

  吴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1982年5月入党,新疆伊犁人,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戴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实验,让吴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难,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得了白内障。“实际上,我身体算是粉身碎骨了。长期高原缺氧,我现在戴着心脏起搏器,因为经历过无数次车祸,我骨头都断完了。”吴天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吴天一不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极富语言天赋,精通英语、俄语,且与藏胞交谈不用翻译。陪同外宾访问时,他地道的英语令美国科技参赞惊诧不已。

  掌握多种语言,赋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阶梯。他第一个向世人介绍高原肺水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他将险境中求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撰写成100多篇论文。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荣获世界高原医学界认可。

  辛育龄 

  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 开创中国肺移植先河

  辛育龄,男,汉族,1921年2月生,1939年7月入党,河北高阳人,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胸外科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1970年,辛育龄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针刺麻醉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专程前来现场参观针刺麻醉术。

  1979年1月和11月,辛育龄先后完成了两例人体肺移植,开创了中国肺移植的先河。

  1982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但当医院建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1984年10月开院大会时,辛育龄当着全体职工的面,主动表示将辞去院长职务,甘愿做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90岁时,辛育龄在接受采访时说:“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