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青年说
6月24日下午,一群年轻的航天科研面孔,走进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优秀青年代表,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青春奋斗感悟。
李之宇
航天科技和生活密不可分
在活动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产品方案工程师李之宇,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当时他在香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读硕士时,香港的一位导师让李之宇印象很深刻:“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在学习一项技术、一项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技术知识是怎么用的,能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作为一名产品方案工程师,李之宇表示,自己的职责就是架设一座桥梁,一边是航天技术,另一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他要做的,就是让技术改变生活,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李之宇表示,航天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它会即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一次并不是在客厅里,而是在飞机上、高铁上、轮船上……”
“在此我想倡议,各位能一起加入航天科技的探索,一起来探索科技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怎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航天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李之宇说。
李龙
热爱的领域工作5年 见证我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现在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李龙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
李龙自201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之后便加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接近5年的时间里,李龙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
据李龙介绍,钱学森实验室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航天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窗口与纽带,通过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
作为一名香港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李龙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在加入钱学森实验室之后,李龙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承担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研究计划预研课题项目以及国家变革性技术等多个项目,并获得多个奖项。
李龙表示,对从事科研和热爱技术的广大香港师生来说,中国航天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成长的时间,他也相信,每一位有志者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色彩,贡献自己的力量,照亮我国的强国航天梦。
王海啸
作为中国航天的一分子 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海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国际业务部亚非工作处主管。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王海啸来到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求学。“除了专业知识,我最大的收获是透过香港看到了世界,不断培养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
2012年,王海啸加入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作为地面系统总体设计师,参与了国家第一颗出口的遥感卫星——委内瑞拉遥感卫星项目的系统建设。工期本应耗时两年,但当时为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王海啸和伙伴在加班加点、三班倒的情况下,把周期缩短了30%,在17个月内就完成了项目的交付。
“项目交付的当天,我记得很清楚。在那一刻,作为中国航天的一分子,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董捷
香港科研团队面对挑战 坚持技术探索和创新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的董捷,代表交流团队介绍了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香港理工大学与航天五院一直以来的合作情况与未来的合作计划。
董捷介绍,在地外天体地形分析工作方面,航天五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开始于嫦娥三号任务。
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曾承担了月球表面虹湾地区地形地貌分析研究项目,利用嫦娥二号数据开展了对虹湾地区候选着陆区域内地形起伏、坡度、撞击坑分布等关键参数的详细分析。
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团队与航天五院联合研制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相机云台,在轨实现了对着陆点位置360°月面环拍;承担了月球表取采样机构关键技术及原理样机研制项目,为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技术方案的确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类似相关的合作还有很多。董捷直言,在与容启亮教授和吴波教授团队的长期合作中,深刻感受到他们面对工程任务挑战,始终坚持技术探索和创新的态度。“我们也接触了大量年轻的香港本地优秀学生,他们满怀激情,热爱科研,全力投入,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