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无声诗里颂千秋”,丹青画卷汇聚成壮阔视觉史诗,“广东创作”呈现亮点

国博展示100件党史主题美术经典 广东选送8件作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27日        版次:GA08    作者:黄茜 朱蓉婷 周佩文

国博《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广东美术馆选送作品   1. 《雄关漫道》,郭绍纲,1977年,196cm×273cm,油画。

2. 《我是海燕》,潘嘉俊,1972年,127cmx85cm,油画。

3. 《牛犋变工队》,胡一川,1942年,11.5cm×19cm,版画。

4. 《广州起义》,郭润文,1991年,130cm×215cm,油画。

5. 《艰苦岁月》,潘鹤,1956年,100cm,雕塑。

6. 《快扶他起来》,李桦,1947年,22cm×32cm,版画。

7. 《领回土地证来》,牛文,1948年,17cm×21cm,版画。

8. 《辱与愁》,李桦,1947年,22cm×32cm,版画。

  南都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持续至7月25日。

展览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依托,以百年党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时间线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单位的馆藏中,遴选出一百件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让大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

一次深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在6月22日举办的展览开幕式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中宣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1月份共同推出了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这是中央主流媒体今年首档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专题节目,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红色经典”的创新举措。这档节目用100幅震撼心灵的丹青画卷,串联起百年党史的峥嵘岁月,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和共产党人的壮美精神,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情感共鸣和广泛热议好评,新媒体端点击量屡创新高,成为现象级的“爆款”产品。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我们怀着对党的崇高敬意,再次推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同名主题展,用经典美术作品汇聚成的壮阔视觉史诗,为人民群众奉献一场高品质的艺术盛宴、一次深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美术走过了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一百年。几代美术家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执守艺术创造的初心,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党的奋斗历程、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美术经典。这些美术经典从它们问世以来,就发挥着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在中国美术百年篇章中散发出永恒的光彩。《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有利于广大观众面对原作,领略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精彩,感受美术家在造型、色彩、笔调、意境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征。这个展览是用沉甸甸的艺术分量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艺术厚礼,将激励中国美术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多地描绘党史,反映生活,讴歌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美术经典。

  

多件经典之作很少展出“难得一见”

  此次展出的美术经典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既有各个时期名家大师作品,也有近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其中,油画《毛泽东到了陕北》、雕塑《小号手》、国画《巧渡金沙江》等一批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很少对外展出,属于难得一见的精品。

  此外,由陈逸飞、邱瑞敏创作于1977年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马常利创作于1975年的油画《秋收起义》,戴泽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胜利的行列》,罗工柳1951年创作的油画《地道战》,胡一川、罗工柳、刘韵波、邹雅、黄山定等共同创作的版画《抗战十大任务》,高潮、秦岭1959年共同创作的油画《北平解放》,伍必端、靳尚谊1961年共同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等,也都是精品力作,它们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百年辉煌历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表示,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始终与党和人民并肩战斗,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标识。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基础。透过这一幅幅、一件件经典的美术作品,后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氛围和震撼,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崇高品德。一代代美术新人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创作经验,激发创作的灵感。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传承。

  

壮阔党史画卷中的“广东时刻”

  广东美术馆共选送了8件作品参加本次大展(详见另稿)。而南都记者在展厅现场发现,在由百幅经典美术作品组成的壮阔的党史画卷中,不时能见到激情澎湃的“广东时刻”。

  1922年8至9月间,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与孙中山在上海多次会晤,共同商谈国共合作问题。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首次确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定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此次会议上,孙中山正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由国家博物馆收藏、著名画家吴作人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作品《李大钊和孙中山》描绘了李大钊与孙中山晤面的情形,以细腻的笔法传达出二人之间真挚的情谊。而国家博物馆收藏、著名画家沈加蔚1981年创作的《先驱——国共合作、东征、北伐》则用凝练的视觉语言,再现了国共合作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适应农民运动发展,在共产党人彭湃等人的倡议下,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曾担任第六届所长,周恩来、董必武、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彭湃和郭沫若等人都曾在此授课。农讲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由著名画家范曾创作于1976年,画上,青年毛泽东身着长衫,神采奕奕,在一群学员的围绕下侃侃而谈,画面色彩素雅明亮,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

  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著名画家李斛创作于1959年的《农民支援北伐军》,形象地刻画了战争中担任向导、军事辅助、后勤物资运输等任务的民众,是北伐战争军民关系的真实感人的写照。

  广东党史主题美术创作有何特点? 王绍强馆长解析广东美术馆入选作品的“来龙去脉”

  广东美术馆是本次展览选送展品的主要文博单位之一,共有8件作品入选《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老一辈油画家郭绍纲1977年创作的《雄关漫道》,表现了第一代革命家的激扬风采。写实派画家郭润文创作的油画《广州起义》,刻画了起义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壮烈场景。

  已故著名雕塑大师潘鹤创作于1957年的雕塑《艰苦岁月》,是红军题材美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为公众耳熟能详。其原型是在海南岛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其中吹着笛子的老战士穿着破旧的军装,身形瘦削却筋骨强健,饱经风霜的面孔印刻出老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少年战士入神地倾听笛声,刻画出一个年轻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件作品将红军在革命斗争中的“苦”与“乐”熔铸一体,既反映革命斗争的严酷,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艺术经典,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迄今《艰苦岁月》仍是各类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的必收录作品之一。

  潘嘉俊的油画《我是海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一幅优秀作品,1972年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报刊刊载;国家邮电部1973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作其中一枚的图稿。画面上这位在暴风雨中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更是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寓意。经过作者精心刻画的面部,在冷色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

  其他入选作品还包括上世纪四十年代由胡一川、李桦、牛文创作的数件版画作品。

  广东美术馆参选的这些作品是如何选送出来的?广东红色美术创作有什么特点?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回答了有关问题。(详见以下问答)

  

  南都:此次广东美术馆参展的8件作品是如何挑选出来的?

  王绍强:此次作品的挑选首先是从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视野出发,要求所选作品能够体现出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同时又能与《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的主题契合,展现广东艺术家的面貌和风采;另外还会考虑各馆的收藏特色,各种因素综合考量后选定了这批作品到国家博物馆展出。

  最后我们选择的作品,从纵轴上囊括了油画、版画、雕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体现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多元维度和探索。同时在横轴上潘鹤、李桦、胡一川、牛文、郭绍刚、郭润文、潘嘉俊等艺术家代表老中青三辈的艺术家,体现广东美术的传承和创新。

  南都:在新中国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中,你认为广东美术界的表现有何亮点?广东画家的创作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

  王绍强:广东美术界在整个新中国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面貌,广东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或者说风格特点:

  第一,广东美术家在创作思路上,更善于从典型个体反映宏大事件或深刻内涵。例如潘鹤先生的《艰苦岁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没有直接表现红军战士在海南战斗的壮烈或艰苦,而是通过提炼典型人物——苦中作乐的老战士和小战士,让作品在充满诗意的对立性中,突出革命生涯的艰苦。这也使得《艰苦岁月》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广东美术家在创作视角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例如郭润文的《广州起义》,就表现了广东革命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而潘嘉俊的《我是海燕》、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牛文的《领回土地证来》等作品,表现的都是特定时期广东人民的生活与日常。

  第三,广东美术家在创作风格上,融合了更多的西方技法,把西方传统绘画对光的研究和表现,转化到具有本土的、历史性的画面中去,开拓出一种具有广东特色的风格语言,李桦的《快扶他起来》《辱与愁》等作品都是其中的典型。又例如郭绍纲的《雄关漫道》,以油画形式和语言表现了在雄关似铁的长征路上的场景,但在画面的氛围上他似乎结合了中国画不事雕琢的淡然韵味,来衬托出人物坚定的信心。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朱蓉婷 周佩文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