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云雾缭绕,风光旖旎。资料图
双峰寨,位于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资料图
2003年,广韶高速(即京珠南高速)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即京珠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韶关迎来高速时代。
韶关在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是全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韶关北接湖南,东邻江西,是广东北大门。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也很发达,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客家文化浓郁。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让韶关因路而兴,沿路乡村风貌逐年提升。“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韶关,一览“粤北明珠”风光。
粤北通高速
农产品运输有了快速通道
2003年,广韶高速(即京珠南高速)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即京珠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韶关迎来高速时代。尤其是京珠北的通车,粤北有了第一条出省快速通道,这条高速公路全长约110公里。
京珠北高速通车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物资与资源流动,只能通过速度较慢、承载量低的省道和国道进入粤北地区从而连接内陆,改革开放的红利难以覆盖粤北市县。
“以前运输过程耗时太长,我们的马蹄、芋头等农产品很难卖出去,高速通了以后极大地改善了运输状况。”韶关种植户对此感受颇深。京珠北高速通车,沿线的乐昌、乳源等县市经济总量翻倍,旅游接待人数年年攀升,2014年至2019年,韶关市旅游收入从182余亿增长到325亿。
作为通行主干道,京珠北的车流量增长迅速,通车5年后,即2008年车流量比2003年增长了310%,大大提高韶关地区南北通行能力。但同时,车流量猛增使得京珠北通行压力不断加大,为缓解其压力,2014年,乐广高速建成通车。乐广高速的通车,在分流京珠北车流的同时,也对带动粤北山区特别是沿线欠发达县、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速越织越密
沿线村庄焕新颜
韶关高速公路越织越密,大广高速新丰段、武深高速韶关段的开通,带动了沿线镇村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2015年12月,大广高速新丰段建成通车,新丰县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新丰县既是五市交汇处(广州、清远、惠州、河源、韶关),又是韶关市唯一一个与粤港澳大湾区接壤的县。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条件,大大限制了新丰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高速通车,如今新丰县直达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四个重要节点城市的通车时间都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自开展农村风貌提升试点工作以来,如何既保留客家文化特色,又能符合建设要求,成为被讨论最多的点。该县各村集思广益,收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挖掘本地“耕读文化、红色文化、党建文化、移民文化”,将农耕文化的土、野、朴、奇、俗与红色党建文化相互融合。同时,通过乡村风貌整治,提升片区景观风貌,为后期乡村“秀野”旅游奠定基础。
近年来,秀田、秀坑两村坚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扛起大旗,积极探索项目建设模式,采用农民工匠+EPC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示范村建设。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就采用EPC建设,相对简单的小型项目则让农民工匠团队承接完成,最大程度减少项目建设时间和成本,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项目自己干、自己的质量自己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秀田、秀坑的蔬菜种植表现同样亮眼。两村围绕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规模现代化发展目标,发展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片区内的城丰蔬菜贸易有限公司通过蔬菜种植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近300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9000元。
近些年,韶关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今年更是计划推出乡村振兴“3510”工程,即“三项重点工作”“五大改革”“十大行动”,以此作为抓手推动韶关“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推动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红色家底”深厚
多举措活化红色资源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韶关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有一座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巨型寨堡,这就是双峰寨。据历史记载,石塘村建寨的初衷是为了避匪。在1928年初,这里发生了双峰寨保卫战。当时在国民党军队长期围困和猛烈进攻下,700多名革命军民英勇奋战,宁死不屈,持续斗争时间长达9个月,最终弹尽粮绝,400多名军民壮烈牺牲,写下了广东革命史上的悲壮篇章。
早在1991年,双峰寨就作为红色遗址对外开放。2019年10月,为更好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革命遗址,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仁化县对双峰寨进行封闭施工,对双峰寨文物数据库、展示用房建安工程、展陈系统工程和内部设施配套工程等实施建设。
如今,双峰寨广场上“仁化暴动: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主题雕塑,生动展现当年的这场农民运动。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一批批党员干部、学生、游客等来到这里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除此之外,韶关还拥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位于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南雄油山革命纪念碑、梅关古道……据统计,韶关在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是全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韶关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让红色文化“亮”起来。一方面,韶关积极摸清“红色家底”,组织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建立红色革命遗址数据库。另一方面,加强对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等专题的研究与阐释,对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为了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韶关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发展。比如,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把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富民利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红色文化重点区域城镇化建设、产业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红色镇、红色村。
同时,围绕大量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韶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红色产业链的招商引资,通过政府主导、产业招商吸引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和项目落地,形成红色文旅产业集群,进一步活化红色资源、红色经典,塑造“红色韶关”城市印象。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刘丽君 王佳邹高翔
统筹:裘萍 陈实 陈伟斌 陈成效 李湘莹 陈军 邹莹 李阳 关健明
执行统筹:蒋臻 江英 柯晓明 周全 卫志凌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莫郅骅 实习生 刘安琪 通讯员 蔡仁银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张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