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在港引发热潮,激起讨论与畅想

“一定会让香港航天员参与到载人航天活动中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22日        版次:GA14    作者:林子沛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交会对接的消息在香港掀起关注的热潮。多所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直播,高校学者发声表达振奋,未来的航天员中有港人一席的可能性也激起一番讨论与畅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做好在香港选拔航天员的技术准备”。

  南都记者注意到,香港科学家近年来已多次参与国家的航空科技项目,包括研发“嫦五”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也曾为“天问一号”任务的管理团队选择火星的着陆地点提供协助。

  更早的2013年,有香港教授曾随“蛟龙”号潜入深海科考。2016年,3个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由宇航员在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完成在轨实验。

  

  神舟十二号在香港引发热潮

  

  6月17日,3名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计划驻留约3个月。据新华社报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当天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大日子,证明国家航天技术踏上新的台阶。她表示,希望大家与自己一样,以中国人为傲,并预祝航天员在未来3个月取得成功与突破。

  这一天,香港多所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直播,见证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有媒体表示:“这是最好的国民教育课!”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于宏宇在办公室观看了神舟十二号发射的全程直播。“鼓舞人心,非常振奋!”他表示,相信在未来香港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航天项目,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也表示,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令他感到兴奋。他希望香港未来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科技发展与航天工作,也希望这些科技项目更多地在香港推广,让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情况,为国家取得的成就骄傲。

  与此同时,香港人未来成为宇航员的可能性也引发热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定会让香港的航天员参与到载人航天活动中来”,“我们已经做好在香港选拔航天员的技术准备”,“如果是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又具有飞机驾驶资格,那将更有优势”。

  

  国家航天科技项目中的香港身影

  

  南都此前报道,香港近年来已多次参与国家的航空科技相关项目。

  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带回2000克月壤。

  “嫦五”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是由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设计制造。此前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所用“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的研发工作中亦有容启亮及其团队的身影。

  容启亮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曾表示,“通过全自动机械臂采集如此大量的月球样本是史无前例的。这个项目从前期研发、装置设计到仪器制造,都需要我们的团队在创新性、精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平。我们十分感谢国家把这项关键装置的研发任务交给我们。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

  今年1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能够参与国家的航天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来可借此机会支持国家发展航天事业,二来表示国家对我们科研能力的认同和信任,当然事实证明我们的确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滕锦光表示,学校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支持航天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今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香港再有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其中。

  其中,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撞击坑、石块提取方法”,实现快速自动提取撞击坑和石块等地貌特征。根据地形和地貌的详细测量结果。该团队成功搜索出数个可能的着陆点,供“天问一号”任务的管理团队作最终抉择。容启亮的团队则研发出精密的太空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即“火星相机”),拍摄火星的周遭环境及火星车的状况。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