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第七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上太空,谈及航天员高强度训练背后的付出,她表示:

“筷子都拿不住了,出来的时候浑身衣服也湿透了,觉得挺心疼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22日        版次:GA12    作者:综合 央视 新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

聂海胜

汤洪波

  无论男女航天员都必须通过胸背向8个G的选拔和训练,8个G就相当于自身八倍体重压在胸口。每年做两次,上半年做一次,下半年做一次,从入选接受训练开始一直到退役,必须保持训练不能中断。

  我们都知道加加林,但没人知道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做无名英雄。航天员训练的所有课目都要有教员、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先试训,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神舟十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七次载人飞行,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第七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上太空。

  从无到有

  三个月写出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

  黄伟芬最开始的专业并非航天,她先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飞机设计专业,研究生考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硕士毕业后,黄伟芬留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里工作。

  1992年的9月21日,中央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工程立项之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28岁的黄伟芬与这项伟大的事业开始连接在一起。

  黄伟芬表示,自己当时在总体室的医学总体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一开始是空白,没有人做过,也没有经验。火箭也在设计,飞船也在设计,测控系统也在设计,所有的系统设计都是并行开展的。

  在缺乏现有体系、没有训练经验,国内外资料都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研究之后,黄伟芬设计出一个大表发给七个系统并征求反馈:你这个系统对航天员有什么要求?你需要航天员操作你的什么设备?你出现了什么故障的时候需要航天员进行处置?先让他们提需求。

  于是,仅仅用了三个月,黄伟芬就交出了一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

  这不仅是我国首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也奠定了之后20年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随后又完成了航天员训练大纲的编制。1999年,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教练员队伍,开始了中国航天员培训研究的探索。

  

  摸索完善

  每年两次8G承重训练是“必修”

  中国的航天员主要从优秀的飞行员中选拔而出。虽然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除繁重的文化课学习外,航天员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经过多年的摸索,黄伟芬和她的团队摸索并完善出八大类、百余个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每个课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

  黄伟芬表示,无论男女航天员都必须通过胸背向8个G的选拔和训练,8个G就相当于自身八倍体重压在胸口。每年做两次,上半年做一次,下半年做一次,从入选接受训练开始一直到退役,必须保持训练不能中断。只要他还是个职业的航天员,他就有责任和使命随时准备去接受任务。

  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三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驻留长达三个月之久,并且有出舱活动,这对他们的身体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伟芬表示,针对出舱活动,我们加强了航天员的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这都是在地面上要加强的。我们地面上在模拟失重水槽里进行出舱活动训练,航天员在水下进行几个小时舱外作业训练。

  每次下水,航天员穿着二百多公斤水槽训练服在水槽里训练4小时,汤洪波说刚开始的时候筷子都拿不稳。相比于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的专业运动员,航天员的上肢力量数据并不亚于他们。

  面对这样高强度的训练,黄伟芬也表示“筷子都拿不住了,出来的时候浑身衣服也湿透了,觉得挺心疼的”。但随即又表示,“你必须达到这个任务的要求,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顺利完成。”

  

  无名英雄

  他们是带我们的梦想去飞行的

  

  20年来,中国航天员队伍一次次出征太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无数人的共同参与,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黄伟芬表示,这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对国家对民族都特别有意义,自己能够参与这项工程非常幸运。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开创性的工作本身就注定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前也会把门一关在办公室哭,但哭完了把眼泪擦干,又开始全力以赴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黄伟芬说,“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跟我们室里的教员经常说,我们都知道加加林,但没人知道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做无名英雄。航天员训练的所有课目都要有教员、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先试训,载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

  所以,当黄伟芬看到三名航天员成功到空间站的时候,觉得特别激动,“我觉得他们能有机会完成空间站的飞行,有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是带着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祝福和我们的梦想去飞行的。”

  对话

  揭秘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太空上下班也要跟地面同步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在地面,黄伟芬时刻关注着三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太空第一夜

  睡眠质量很好 早上提前起床

  记者:从进舱到现在他们和地面有交流吗?

  黄伟芬:我们一直保持着大量交流。不过他们确实是很辛苦的。他们6月17日早晨两点半就起床了,做进舱前的准备,然后出征,进舱以后发射,入轨了之后又进行组合体的环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点半以后,才把该干的活基本干完。晚上11点多他们才开始吃晚饭,到12点多才睡觉。6月18日早上6点钟又起来了,我们让他们晚半个小时起来,一般6点半起床,他们7点起床就可以了,因为太辛苦了,结果他们6点钟就起来了,他们对自己要求还是挺高的。

  记者:他们太空第一宿睡得怎么样?

  黄伟芬:通过跟他们沟通和问询来看,好像他们觉得还不错,我们要定期评估他们的睡眠质量,这也是对他们健康状况评价的一个指标。

  记者:那里面温度多少(摄氏)度?

  黄伟芬:23℃左右,可以调。如果觉得热了可以调冷一点,如果觉得冷了可以调高一点。睡觉时用睡袋,把睡袋固定了,如果不固定当他睡着的时候,睡袋就会飘起来了。

  

  航天员的日常

  天地作息同步 每天按时上下班

  记者:地上会跟他们在天上保持同步的作息吗?

  黄伟芬:现在我们在轨航天员作息制度就是天地同步,我们一般地面早上8点上班,他们天上早上8点也要跟我们沟通当天的工作计划,到晚上八九点我们还会沟通,今天工作完成情况怎么样,我们对他们明天的计划有没有意见建议,这个沟通非常必要,是例行的沟通。

  记者:他们到上面能洗澡吗?

  黄伟芬:不可能像咱们在地面这样洗淋浴,我们会给他们准备一些东西比如湿毛巾,他们可以把湿毛巾加热以后擦拭。洗头我们准备了浴帽,把浴帽套在头上,免洗的洗发液挤出来揉搓,洗完了之后擦干净。我觉得从这点来讲,对他们心理的耐受力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确定人选

  他们三个的组合是不错的搭配

  记者: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是怎样确定的?

  黄伟芬:早在2019年12月,执行4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就已经选定,并根据每次任务的不同,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四个乘组选拔统筹考虑了四次任务的特点。每一个航天员个体的特点和任务的匹配性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也考虑了他们的经验、年龄还有新老搭配,以老带新这种构成,还有他们彼此间心理相融性、协同配合能力,综合以上这些方面我们选出四个乘组。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乘组有几个首次,首次飞行、首次出舱活动挑战巨大,所以我们选择有两次飞行经验的航天员聂海胜担任指令长。聂海胜不仅有两次飞行的经验,而且他有组合体飞行的经验,还有过空间手控交会对接的经验,这很重要。选择刘伯明是因为他配合翟志刚完成过出舱活动,他也有出舱活动的经验。选择第二批的汤洪波来参加神舟十二号乘组,因为汤洪波在神十一任务的时候是备份航天员,这说明他各方面表现很出色,从目前他们三个的表现来看,我觉得他们三个搭配是很不错的组合。

  航天漫话

  聂海胜:

  新一批航天员中有工程师或参与空间站的日常运行

  如今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航天员要在空间站生活三个月,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这虽然是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但可以预见,这很快又会被下次飞行刷新。在这以后,未来一年多时间里,计划还会有三次载人发射,还会有9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参与前期建设。而这四批进入空间站的航天员都是从1998年、2010年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现役的16名航天员中选出,每组三人的成员构成是根据每次任务的特点和航天员的个人情况综合研究得出。

  航天员聂海胜表示,“空间站就是我们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一个家,铁打的空间站流水的航天员,它会迎来新一批航天员的到访,这就是空间站。”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系统共进行了三次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今年2月份,第三批18名航天员已经报到并开始训练。曾经第一批航天员全部男性,第二批航天员中出现两名女性。而新一批航天员中还有工程师等人员,他们将可能参与空间站的日常运行并进行太空科研,满足越来越多元的航天工作需要。

  汤洪波: 

  11年等待终得飞天梦圆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七次载人飞行正式开启,46岁的汤洪波也开启了首次飞行任务。

  汤洪波在2010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入选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此前是空军一级飞行员,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进入航天员大队后,汤洪波一边训练一边等待自己被挑选。2016年入选神舟十一号备份航天员,曾是他距离飞天最近的一次。这之后又是五年的等待。

  航天员汤洪波表示,一步之遥没有飞天,到今天又是几年过去了,感觉时间过得漫长,但是又非常快。到航天中心来了以后,自己就下定决心要从零开始重新学习,但是没有想到11年中遇到很多的挑战,比方说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然后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咬咬牙坚持这样去克服。

  在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需要的是坚持。漫长的过程中汤洪波一直在告诉自己要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要调适好自己。

  “我的前面10年是空军,作为一名空军的飞行员,然后中间的10年我是作为一名航天员,没有飞的航天员,一直在为了飞行做准备。”汤洪波说。

  综合央视新闻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