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全国哪里“吵”得最厉害、哪些区域能让居民有个好睡眠?治理噪声又有哪些高招?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报告显示,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百姓的要求尚有距离,2020年的噪声投诉依旧高达两百万件。
一年两百万件投诉,数据惊人,但想想也不奇怪。在城市里生活,谁还没有受到过噪声的侵袭呢?
楼下“吱吱吱”的电锯声,窗外店铺外置音箱的嘈杂,马路上改装车辆的“炸街声”,不远处建筑工地浇筑的尖锐噪音……无论工作还是居家,噪声的侵扰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可能损害视觉、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城市如此之大,“求静静”却实在不容易。
在人们的直观印象中,城市越大,所产生的噪声污染也就会越重。初看上去,报告似乎证实了这一点。2020年,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406点次,其中夜间的达标率仅为72.6%。这表明大城市居民要想睡个安稳觉不太容易。
但再细致比较一下,又会发现,一个地方声环境质量高低与否,城市规模并不是唯一的决定量。
比如广州昼夜达标比例为95.0%、87.5%,深圳为98.8%,84.5%,尤其是夜间噪声控制,远高于京沪,在大城市里也排在前列。而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夜间最吵的城市则是西安和大连,其夜间达标率仅为37.0%和37.5%。
看来,一个城市吵不吵,固然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其治噪的措施是否得力。
不妨以贵阳来作例证。同样是一份《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年,贵阳在其中位列全国最吵城市第一名。而到了2020年,贵阳昼夜达标率分别攀升至97.8%、89.1%,夜间达标率更是拿到了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的“探花”。
贵阳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缘于其对市民求安静的诉求有真切认识,在2016年后对各类噪声污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理。
要提高治噪水平,把声环境治理当作民生大事来抓,首先需要有像贵阳这样“知耻后勇”的精神。而一旦下定了决心,则要找准治理的痛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但常常为噪声困扰,还会痛感投诉无门,以致不少遭遇过噪声烦恼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经历:打电话投诉时,发现监管部门不明确;即便执法人员到现场,因为噪声的瞬间性特点,也很难取证处罚。
这一痛点在引发舆论热议的上海震楼器事件中得到了集中暴露。由于一栋居民楼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发生纠纷,楼下住户连开5年震楼器,整栋楼多年都不得安宁,经过多个部门介入仍然无济于事。
痛点的长期存在,呼唤着监管和治理模式的刷新。在新的模式下,不但需要强化违法处罚,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同时积极规划源头防控。
免于噪声污染,这不应该是人们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