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依靠农民在海陆丰创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彭湃,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

从海陆丰到广州农讲所:农运风云起南粤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30日        版次:GA08    作者:朱蓉婷

1921年,彭湃在日本留影。

由彭湃亲自设计并题字的海丰红场大门。

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农讲所今貌。

1927年10月,海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后,成立临时革命政府并发出布告。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大力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海陆丰农民运动点燃了中国农民运动的星火、共产党人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谱写了中共早期历史的重要篇章。

广东的农民运动,主要以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先驱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为代表,这是建党初期范围广、影响大的一次农民运动。而彭湃,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出身“海丰首富”家庭的中共农运领袖

在广东海丰县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一栋通体洁白的仿西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彭湃烈士故居。主楼是一栋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的双层建筑。彭湃就在这高门大院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据彭湃故居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彭家是海丰首富,拥有“鸦飞不过的稻田”的大地主,富甲一方。彭湃本人在《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自述:“我的家庭,在海丰县可以算个大地主,每年收入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少不上三十口,平均每一个人有五十个农民作奴隶。”

彭母周凤的塑像竖立于展厅的正中央,她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经常给彭湃讲述贫苦人家终年劳作不得温饱的事情,在彭湃心中播下了同情劳苦大众的种子。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彭湃,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好读时事和参加社会活动,富有朝气的青年”。

1907年,彭湃11岁时,随他大哥到乡下收租,看到佃户们吃的是红薯汤,穿的是破成片片的衣服,很多人家无米下锅,禁不住脱口而出:“不要交租了”。这句话让在场的人惊慌不已。彼时的海丰,农民生活尤为悲惨,即便死力苦耕,也难以糊口,地主勾结军警催租逼债,乡民畏官,贫穷饥饿之哭,无乡不闻。耳闻目睹种种惨状,彭湃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东渡日本求学,并于1918年9月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他曾对友人陆精治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

1920年,彭湃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倡议组织“赤心社”,成员们阅读社会主义书籍,讨论形势,传达和研究社会主义。在此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共产党宣言》和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等书刊。在日期间他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并为他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和彭湃一起留学日本的五弟彭泽,在回忆中写道:“他初到日本时,穿的是笔直的西装,吃得也很讲究。自从他钻研马列主义和参加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之后,他穿的衣服很随便,吃得也很简单。同到旅馆吃饭时,人家认为不好吃的东西,他却认为这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不可浪费,因而通通吃掉。”(《往事的回忆》彭泽著)

在探讨和实践中,彭湃开始认识到:“人类之痛苦是由经济制度所造成的,所谓富者良田万顷,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阶级之悬殊,使少数人享福而绝大多数人不得温饱。因此要解放全人类,就必须起来推翻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

1921年,彭湃回国后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热情宣传革命和劳动创造世界。他在海丰发起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劳动者同情会”,深入农村与贫苦农民共同生活,不久后办起了最早的农会。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彭湃是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理论家,他在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反抗剥削压迫、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廖惠霞说。

正如周恩来在获悉彭湃牺牲后撰文中所指出的:“他不可磨灭的战绩,照耀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伟大革命的推动之力,燃烧着每一个被压迫群众的革命热情,一齐奔向革命的火原。”

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成立:星星之火自此燎原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以苏联为模式,热心搞工人运动,而彭湃是党内最早认识到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最具有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最可依靠的力量的少数人之一。”廖惠霞指出。

彭湃认为,当时中国四万万人当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民具有独特的优势,只要组织得当,就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伟大力量。他还提出:雇农是革命中最坚决的,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加强对雇农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把他们组织起来。

从日本回国后的彭湃“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起初,他身穿学生装,头戴白通帽,讲的也是“斯文话”,农民一看,以为他是来收捐逼债的官吏,有的躲避,有的不予理睬。于是他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戴上尖顶笠,赤着双脚,踏着泥泞小路与农民拉家常。

1922年5月,彭湃在海丰县城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海丰地方组织。1922年7月29日,彭湃经过艰苦的宣传工作,成立了只有六位会员的农会(也就是日后人们常说的“六人农会”),迈出了海丰农民运动的第一步。随后,农民运动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1922年10月25日,彭湃领导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会——海丰县赤山约农会。农会活动范围扩大到赤山约所属20多个村庄,会员发展到500多人。随后,彭湃辗转于海丰县的其他乡村,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会,为自己的利益开展斗争。半年时间内,海丰县有12个约、92个乡建立了农会,会员发展到2765户,16590人。

1923年1月,海丰总农会正式成立,会员2万户,10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成立后,彭湃先后到陆丰、惠阳两县从事农民运动。到1923年,农会组织从海丰扩展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潮安、揭阳、普宁、惠来等东部地区,海丰总农会改组为惠州农民联合会,随后又改组广东省农会。农会的发展壮大,农民运动的兴起,引起地主阶级的仇视和反扑。他们勾结当地反动政府对农会进行镇压。农会在斗争中几遭挫折,转入秘密活动,但海陆丰的农民运动为后来更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埋下火种,提供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致力于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几乎都出身于地、富家庭,如沈定一、毛泽东、彭湃、韦拔群等,他们胸怀伟大理想,立志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他们为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尽管他们出身富裕家庭,但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并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做斗争。”廖惠霞说。

彭湃家里人就因此痛呼“祖上无德”,骂他为“逆子”。据彭湃自述:“除了三兄五弟不加可否外,其余男女老幼都是恨我入骨,我的大哥差不多要杀我而甘心。”为怕他“败家”,家中兄弟分产自立。彭湃就此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他就把佃户们召到自己家里,当众将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表达了他背叛阶级家庭的决心。

在斗争中,农运领袖们始终信念坚定,理想坚定。面对敌人举起的屠刀,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结束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廖惠霞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对这些投身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而彭湃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海丰红宫红场:见证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

如今的海丰县城的街道上,几乎所有建筑墙壁都刷成了红色,整座县城有如一座“红城”,其中,红宫红场旧址,是这座红城的核心与革命圣地。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共海陆丰地委决定举行武装起义。1927年5月1日,海丰人民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成立了海丰人民政府。1927年11月,陆丰和海丰先后召开工农代表大会,宣告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丰也被称为“东方小莫斯科”。当时,代表大会会场四周用红漆粉刷,这座建于明代的学宫从此改名“红宫”。

彭湃在“红宫”主持召开海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作政治报告。他提出“不劳动不得田地”“不革命不得田地”两个口号,并通过了由他主持制定的《没收土地案》,以法规形式阐述了实行土地革命的理由,明确宣布没收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并确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1927年12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通讯》第十五期上向全党公布。此为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

1927年12月1日,海丰在东仓埔举行了五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彭湃在会场大门亲笔题写“红场”二字,红场自此得名。1928年春,红二师、红四师与海丰工农革命军在这里会师。

如今的红场,气势雄伟的由彭湃设计并题字的红色大门依旧。这里绿树浓荫,宽阔平坦,红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彭湃烈士铜像,游人驻足于此,缅怀先烈。当年在海陆丰大地上的阵阵枪炮声,仿佛依然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红宫红场旧址参观时,记者看到全国第一个农会会旗、会徽、起义用过的大刀、长矛、枪炮、革命志士的血书、彭湃与战友生前的日常用品、革命刊物和布告等,都静静安放在文物陈列室里,勾起那些遥远的红色记忆。

1928年1月,广州起义部队抵达海陆丰,红色政权一度在海陆惠紫普边区联成一片,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尽管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只坚持了四个月,但它为以后红色政权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廖惠霞说。

1929年8月30日,彭湃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3岁。

  毛泽东与广州农讲所:主编《农民问题丛刊》探索农运理论

在广州车水马龙的闹市中,有一处静谧之地:朱墙、飞檐、琉璃瓦、青石板……这是一组古朴庄重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当我们走近它,抬头就能看到大门上1953年周恩来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匾额。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为适应农运发展需要,林伯渠、彭湃等人提议“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名义工作,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第39次会议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提议,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是农讲所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所长)。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是毛泽东。

大家熟知的“农讲所”,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肖楚女、彭湃、恽代英等共产党员任教员。来自20多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据记载,毛泽东除担任所长、负责主持所务工作外,还亲自给学生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学员受益匪浅。毛泽东还主编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一共出版了26种,为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列》展览,真实再现了第一届至第六届农讲所的历史。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自建馆以来,农讲所旧址已经接待观众20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数以万计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国际友人。

“毛泽东不是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人,但他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很快走到了全党前列。”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廖惠霞说。在广州期间,毛泽东写作和发表了一系列与农民问题相关的文章,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5年12月1日,在革命形势的发展急需理论指引的背景下,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但国共统一战线内部的分裂势力也逐渐抬头。文章把中国社会分为五个阶级: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即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文章在全面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中产阶级的右翼会是敌人,左翼会是朋友。文章的分析是深刻的,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926年3月《中国青年》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后又在广州出版了单行本。”廖惠霞说。

1926年毛泽东主持第六届农讲所期间,为了加强对农民问题的探讨,还组织编印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一共出版了26种。毛泽东亲自为丛刊撰写了序言《国民运动与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理论作出了积极探索,他开门见山地写道:“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农讲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干部,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宣传革命理论,发展农运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燎原火种,掀起了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潮,共产党人和广大农民在革命洪流中得到锻炼,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专访

  海陆丰农民运动创新了农民运动模式 

廖惠霞,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南都:海陆丰农运在全国农运中占据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廖惠霞: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晚于浙江萧山衙前的农民运动,但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衙前的农民运动,也超过了与它同时期或在它以后的很多地方的农民运动。

海陆丰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它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广,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武装斗争,海陆丰很多区乡做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

海陆丰农民运动还支持了东征北伐的革命斗争。在东征北伐过程中,各地农会派出运输队,为革命军运送物资粮食,帮助革命军收集情报、侦察敌情。省港大罢工时,全省50万人武装声援,农民捐款资助失业工人,仅海陆丰农民就捐了价值10万元的大米和4000毫洋给省港罢工委员会。

海陆丰农民运动锻炼了大批干部,积累了斗争经验,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农民运动的力量,为全国农民运动树立了榜样。为了更好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彭湃倡议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其办学思想、教学内容、管理模式、重视军事等,为后来我党开办的学校所继承。

海陆丰农民运动还创新了农民运动模式,为其后的农民运动所效仿,其开展农民运动的策略、方针和道路,他们宣传群众,组织各级农会,召开农民代表大会、组织农民自卫队的方法,根据革命进程把农民运动与革命斗争相结合、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并重的做法等,都为其他地区开展农民运动提供了经验。

1926年,彭湃所著《海丰农民运动》在《中国农民》连载,后多次印刷单行本发行,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传播到全国。1926年8月,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学员300多人去海丰实习、考察。毛泽东在他的著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海陆丰农民运动作了很高的评价。

南都:南粤近代风气开通,工业基础好,20世纪初几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在广东蓬勃发展。那么另一方面,农民运动在广东的开展,又具备了哪些社会、地理、人文的条件呢?

廖惠霞:广东的农民运动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首先,广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广东成为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桥头堡。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其领袖洪秀全就是广州人。其后,孙中山长期在广东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次建立政权,开创共和。这些革命传统渗入了广东工农群众的血脉里。

广东农民生活贫困,官逼民反,人多地少,就这样一点可耕地,也大部分掌握在少数有权有势的封建地主手里。据资料,10%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70%-80%。他们通过土地出租、雇工、放高利贷等手段,在经济上剥削贫苦农民。广大农民祖祖辈辈成年累月地辛苦劳作,却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地主利用手中的土地,对农民收取高额地租,还以各种名目征收捐税,发放高利贷。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终将激发革命。

南都: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对广东乃至全国农民运动有什么影响?

廖惠霞: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广东省长廖仲恺都认识到农民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所以他们坚决支持农民运动,维护农民利益。广东革命政府也重视和支持农民运动,成立了中央农民部领导全国农运,包括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出版农运刊物,派出特派员指导各地的农民运动。

广东革命政府1924年前后三次发表关于农民运动的宣言,国民党一大、二大都有农运的宣言和政纲、决议。孙中山亲自批准“农民协会章程”和“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国民党宣布农会受法律保障,在地主武装欺压农民时,革命政府派出军队协助农民自卫军打击地主武装,一度成为农民坚强的后盾。

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指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中共应重视全国广大的农民。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谭平山起草的《农民问题决议案》。决议案把开展农民运动作为党的重要工作之一。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共产党员林祖涵(伯渠)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彭湃任秘书,负责农民部日常工作。经彭湃提议,国民党中央党部决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学习完毕后,选充为农民运动特派队员。讲习所由共产党人主导。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农民运动干部800多人,这些人像火种一样撒向了广东各地以及全国。

本期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朱蓉婷

学术顾问:卢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