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中青三代讲述新警察故事

“拆弹专家”22年排爆30余万枚雷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22日        版次:GA08    作者:蒋小天 国新网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张保国。

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崔道植。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

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中心区支队副支队长孟昆玉。

5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张保国,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崔道植,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以及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中心区支队副支队长孟昆玉讲述了自己的警察故事。

这些人中既有特警、刑警,也有交警,年纪最大的已有87岁高龄,过去几十年间,他们遇到过惊心动魄的时刻,也获得过无数熠熠生辉的奖章,而今提及过去的经历,已是历经千帆。

张保国:“拆弹专家”与死神共舞落下七级伤残

张保国是一名排爆警察,现任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从军从警37年,一直与危险爆炸物打交道,22年排爆工作中,完成100多次排爆任务和数百次排除和销毁废旧炮弹炸弹任务,被外界称为“拆弹专家”。

1984年高考,张保国报考军校学的是弹药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从事军用弹药的维修和销毁工作,服役11年面临转业之际,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济南市公安局急需排爆专业的技术人员,张保国就此成了济南市公安局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

2002年,局里排爆队成立,张保国立下了一个规矩,作为队长和队内的第一排爆手,“有危险我先上。”如今排爆队成立已快20年,这个规矩一直未变。

排爆警察是与死神共舞,往往生死就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2005年3月2日,在一次销毁爆炸物的作业中,张保国为了保护战友和同事的安全,被意外自燃的火炸药烧成了重伤,落下七级伤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两次住院治疗,两次大的植皮手术,多次康复治疗,最后才恢复了双手的基本功能,康复后,张保国又再度返回排爆工作岗位。

4000余发炮弹炸弹,30余万枚雷管和50余万米导火索,从警至今,张保国排除销毁的危险爆炸物不计其数。过去多年间,张保国因为杰出的工作成就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最美退役军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一枚枚奖章挂在张保国的胸前,而张保国身上的伤疤就和这些奖章一样多。但张保国却称,自己一生献身排爆无悔,身上的伤疤就和这些奖章一样美,“一枚枚奖章和一块块伤疤的背后是万家灯火的平安,是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盼,也是对我的信任。”张保国说。

崔道植:“刑警之魂”87岁高龄坚守一线

被称为“刑警之魂”的崔道植如今已是87岁高龄,作为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中国刑侦领域“国宝级”痕迹检验专家,66年来,崔道植出入各类刑事案件现场,检验鉴定7000余件痕迹物证,至今为止经手案件无一差错。从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退休后,崔道植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时刻准备收拾行囊,奔赴现场。

犯罪现场的指纹、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这些都逃不过崔道植的“火眼金睛”。在现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还分享了一则与崔道植一起办案的故事。2007年,刘忠义与崔道植复核一起5年前一对母子被杀案件,发现案件现场的证据很少,仅有半枚血指纹,这枚指纹经过权威鉴定机构两次鉴定,鉴定机构称指纹纹线少且模糊,不能作为鉴定所用。

刘忠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崔道植研究研究这枚指纹,崔道植是国宝级的专家,对指纹研究极为精深。“他看了一晚上,第二天跟我说,虽然纹线条件不好,但如果有嫌疑人能够作为办案方向。”刘忠义介绍,因为崔道植的判断,办案人员重新调整了工作方向,又拿回42枚指纹。几天几夜的工作后,“崔老师有一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说终于可以了,其中一个人的指纹跟现场的指纹七个特征点对上了。”刘忠义直言,若没有崔道植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这起案件可能至今仍无法侦破。

为检验弹头上的痕迹,崔道植还创新出了特制的“滤波胶片”和弹头的“展平器”,过去研究弹头上的痕迹,是直接把弹头放到显微镜底下看,而崔道植则创新地把弹头上的膛线痕迹展平来看,大大提升痕迹检验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刘忠义:刑侦专家侦破上千起大要案

刘忠义是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也是一位老刑警。从警36年,刘忠义和他的战友共同参与侦破了上千起大要案。作为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4次,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称号。

作为刑警,刘忠义一直对受历史条件所限未能侦破的陈年命案耿耿于怀。2016年3月,刘忠义牵头组织侦办贵州凯里1998年杀害民警抢枪抢劫杀人案、山西绛县“2010·4·19”猥亵杀害3名女学生案等9起久侦未破的命案积案。这些案件发案时间大多在10年以上,最长的已近30年,物证不全、现场灭失、民警信心不足,破案难度可想而知。有人说:“这些案件过去多年了,何必要旧案重提?”但是,刘忠义认为,这些案件多年未破,被害人家属难以释怀,始终是压在刑侦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案件侦破过程中,刘忠义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带领专案组的同志重新调阅案卷、复勘现场、梳理证据、调整侦查方向,最终,9起案件中的7起成功告破。

“我们身上这身警服是布做的,看着很单薄,但在老百姓心中它是金属做的,它是一道屏障,关键的时候你不上谁上?”刘忠义称,过去多年间,一些陈案积案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侦破,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一代刑警人要想办法还清历史上所欠的账。

近年来,公安部刑侦局于全国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目前全国共破获积案6270起,“看到被害人得到了安慰,我觉得我们再苦、再累、再难都是值得的。”刘忠义说。

孟昆玉:距离五星红旗最近的“最帅交警”

孟昆玉是此次四位民警中最年轻的一位,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帅交警”。孟昆玉来自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交通支队,该支队主要承担长安街及天安门广场周边的交通秩序治理、交通维护疏导和每天升降国旗的交通保障等工作,孟昆玉笑称,这是离五星红旗最近的交通警察。

2001年,初出校门的孟昆玉随队里安排到了和平门路口站岗执勤,参加工作时,孟昆玉的前辈和榜样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苏俊栓,是北京市交管局响当当的模范人物。“他的指挥手势真是透着一股精气神儿,我特别仰慕,就向他请教。他说站岗打手势是交警的基本功,练好了是一辈子的事,练不好也是一辈子的事。”苏俊栓的话激励了孟昆玉,从那时起,孟昆玉就把苏俊栓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标杆。

自工作那天起,孟昆玉就要求自己的指挥手势标准有力、干净利索。因车流量不断增长,路口时常发生拥堵,孟昆玉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创新采取“多引带转、不断公交、制住抢行、快清事故”的疏导方法,把在路口排队左转的车由一条带成三四条,将直行车提前引导到路口中间,大大减少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2007年,孟昆玉被授予“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奖章。

2009年,有几名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将孟昆玉在路口执勤的视频传到了网上,冠以“京城最帅交警”的称号,一时之间,孟昆玉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交警”,在倍感压力的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孟昆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信念。“只有坚持最高标准的执勤指挥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能展现出我们首都交警的最美范儿。”孟昆玉说。

如今距离孟昆玉从警校毕业已经整整20年,“当初选择做警察,就是选择了牺牲选择了奉献。”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图片:国新网供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