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下午,“同饮一江水 浓浓家国情”——“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举行。
昨日下午,“同饮一江水 浓浓家国情”——“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珠岛会堂举行。广东省直机关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广州市和省直、中直驻粤有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代表,在穗高校大学生、港澳大学生代表等700多人现场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同时安排了网络直播。首场报告会后,报告团将赴水利部机关和广东省内有关高校巡讲。
来自粤港两地的7位报告团成员“跨时空”,通过现场报告与视频报告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程。忆往昔,当年那“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言壮志早已实现,曾经极度缺水的香港已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看今朝,一代代“东深人”的坚守使命、接力传承的初心不改,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骨肉亲情永不变。现节选部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全省开展向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活动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担负着向香港及深圳、东莞超过2400万居民供水的重任,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生命线。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香港水荒,中央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由广东省具体负责设计、施工。来自珠三角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惧艰难困苦、克服重重挑战,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此后,一代代建设者秉持初心、坚守使命,接力传承、精心守护,先后四次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扩建、改造,确保对香港安全稳定供水,为保障香港民生福祉、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助力香港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近日,广东省委也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开展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活动。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楷模、争做先锋,经省委批准,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港澳办联合举办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
粤港两地人员联合宣讲
奋斗故事感人至深
报告会上,工程早期建设者代表、年过八旬的王寿永、符天仪,参与新世纪初改造工程的第二代建设者代表熊振时、严振瑞,第三代建设者代表、目前守护在对港供水第一线的佟立辉,以及香港在穗读书的大学生郑禧年等6名报告团成员在现场作报告,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连登泰以视频方式作报告。
他们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真挚的情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程,生动诠释了“东深人”激情燃烧、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粤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血肉亲情。
台上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台下热泪盈眶、掌声连连。当天的报告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观众普遍认为,报告内容深入人心、催人奋进,一代代“东深人”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精神、恪守使命、坚守岗位,让优质的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同胞的心田,也凝聚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连登泰(中国香港) 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 上万建设者昼夜忙施工 同饮一江水情义两心知
香港地方不大,缺乏淡水资源。尽管从20世纪初开始,港英政府就不断斥资修建蓄水塘收集雨水,但都未能彻底解决问题,遇到大旱仍旧闹水荒。随着都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香港缺水问题日益严峻。1963年,长达九个多月的严重干旱,让350万香港居民干渴难耐,连喝水都成了问题。
那时,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港英政府安排14艘邮轮,每天从珠江口运载淡水到香港,但用船舶远道取水终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这一痛点的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
1964年2月,根据中央决定,广东开始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上万名建设者不分昼夜地拼命施工,在短短一年内就完成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创造了当时水利工程建设的奇迹。1965年3月1日,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东江水奔流入港。这一年,香港人口已有359万,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香港经济总产值从1964年的113.8亿港元,增长至1996年的11600亿港元,30多年时间翻了101倍,让香港发展成耀眼的“东方之珠”。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东江水稳定供港,就不可能有香港的快速发展!
此后,广东又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保障香港长期用水,满足香港七到八成的淡水需求。此外,广东还全面加强水质保护工作,限制东江上游城市的开发,加强上游生态涵养,完善监控和通报机制,使东江成为国家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也使香港居民用水安全得到了根本保障。
同饮一江水,情义两心知。安全运行半个多世纪的东深供水工程为保障香港民生福祉、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河没水小河干,香港和内地血脉相连,香港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当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国家战略支持下,香港将紧抓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再创新辉煌!
熊振时 广东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 特批建设费3800万元 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
2000年,51岁的我担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这段六年的经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缺水问题引起中央高度关注。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渡过难关,并拍板决定采用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这一方案主要难点在于,要建设8级梯级泵站,让东江水倒流,翻越6座山逆流到深圳水库,最后经输水涵管送进香港。周总理特批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1964年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不久,这可是一笔巨额资金。若非同胞骨肉情深,国家怎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啊!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来自珠三角的上万名建设者,带着“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历时一年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1965年3月1日,东江水沿着东深供水工程奔腾入港,彻底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惨痛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到香港回归前,广东又累计投入20多亿元,对工程进行了3次扩建。
进入21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工程进行全面改造,于2003年6月建成通水,年设计供水量达24.23亿立方米,可保障香港长期用水需求。工程质量优良,投入资金达49亿元,没有腐蚀一名干部,被赞誉为“大型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
为保障水量水质和工程运行安全,广东先后颁布了13项法规和规章制度,成立东深供水工程管理机构和公安部门,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东深供水工程管理保护范围。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地主动放弃了不少投资项目。可以说,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我们期待粤港连心,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
王寿永 广东省水科院原副总工程师 搭棚工作席地而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64年春节刚过,东深供水工程整体方案已经确定。我们设计人员分成三组,带上被褥、蚊帐、衣服,坐上卡车就奔赴施工现场。那一年,我28岁,是广东省水利厅设计院的一名技术员。
我去的地方叫马滩,那是一片荒地。到那儿之后,我们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居住、开展设计工作,一切都非常简陋:晚上铺上草席就睡;遇上大台风,棚顶会被掀翻;吃的主要是冬瓜和腐乳;喝的是从河道里抽上来的水,虽然经过简单过滤,但常常有一股怪味;夏天天热,经常有人中暑、发烧、拉肚子,却没有人请过病假、住过院,大家吃点药就扛过去。
浩大的工程要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建成通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特别大。当时的机械化设备非常缺乏,东深供水工程90%的工序,如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等都是靠徒手完成,施工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干到深夜,一些工程还得在水下进行。
1964年秋的一天,一位施工人员不小心把小推车推落到河里,大家都不舍得放弃。一位工人用嘴咬着麻绳潜入河里,拉了六次,车终于被拉上来了!可他却久久不见踪影。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最好的年华。
符天仪 广东工学院土木系农田水利专业1965届学生 土方工程手挖肩扛 无悔青春无问西东
1964年4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广东工学院(即现在的广东工业大学)土木系农田水利专业四年级两个班共84名学生,进驻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成为首期工程施工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当时施工现场最年轻的一个群体。这段经历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
国家要我们来,我们就来。当知道东深工程急需大量专业人员后,看到香港同胞用水紧张,84位大学生背上铺盖、衣物,就满腔热血赶赴施工现场。我们住竹棚,吃粗粮,土方工程靠手挖肩扛……干起活儿来毫不含糊,施工再苦从不掉泪。那年10月13日的深夜,23号超强台风登陆广东省沿海地区,台风卷走了饭堂顶棚,吹塌了宿舍工棚,暴涨的河水冲垮工地围堰……黑夜里,同学们勇敢地弓着腰、胳膊挽着胳膊,用身体筑成人墙,保护设施设备。工程下游水位不停往上涨,形势十分危急。我的同学陈汝基和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向雁田水库艰难地涉水前行,及时关闭泄洪闸门。最遗憾的是,我们来时有84人,回去时只有83人。我的同学罗家强爬上7米高的工作架上,帮助工人拉动混凝土震捣器风管,结果不幸跌落,永远离开了我们……平日里内向沉静、乐于助人的家强,生命永远停留在23岁。
参与东深工程建设这段激情奋斗、顽强拼搏的青春岁月成为大家最温暖最光辉的回忆。这段经历也成为激励我们一生乐观战胜人生种种磨难,不断成长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严振瑞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逢山凿隧遇水架槽 创造四项世界之最
199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我加入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先后参与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
三期扩建工程中的雁田隧洞,是广东第一座浅埋长输水隧洞,需要从水库水面下不足20米处穿越,设计、施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当时,设计院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团队——“东深室”,先后从全国各地借调了一批“大牛”工程师,力求最短时间内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不过,由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雁田隧洞施工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多次塌方。工程师们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趟过齐膝深的泥水,打着手电深入现场查看险情。历经三年多时间,我们成功建成这座长达6.42公里的浅埋输水隧洞,确保三期扩建工程如期竣工通水。
2000年8月,东深供水工程启动全面改造,我担任改造工程的副总设计师。改造工程要另起炉灶建设全新的全封闭专用输水系统,沿途需跨越复杂的地形条件和不利的地质构造,工程难度非常大。
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技术难题,逢山凿隧、遇水架槽,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短短三年时间修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供水通道,一举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22000多个单元工程更是百分之百合格。直到现在,东深渡槽还是滴水不渗。后来南水北调工程也借鉴了这种做法。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从2011年开始,我又主持设计“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个大湾区超级工程建成后,可实现东西江水资源的联合优化调度,为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我们这一代东深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东深工程,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继续走好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长征路,让供港的“生命之水”流淌不息!
佟立辉 粤海水务水质管理经理 五十六载如一日守护 传好接力棒优质供水
从东江上游的河源、惠州直到深圳水库,广东省一直在做一件事情——生态涵养、生态护水。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的最后一站,是保障水质的最后一道关口。
长期以来,通过东深供水工程专用输水管道输送到深圳水库的东江原水水质一直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在水质保障上多添了几道安全阀。
1998年,我们在东江水进入深圳水库的入口处,建成了至今日处理能力仍为世界同类工程之最的生物硝化工程。天然水体中的微生物会对原水做进一步净化,确保实现更高水准的水质。
保护水质,就是为了实现“供安全水”的目标,与之同样重要的,是维护工程正常运行的“安全供水”。如今,我们通过技术革新、产品替代、自主维修等等竭尽所能的方式,彻底解决了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实现了备件国产化、检修自主化,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运用在水质监测和工程巡查上。
东深供水工程每年都经历台风挑战。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珠三角地区。在汽车因被刮断的树枝挡住去路的情况下,同事蓝伟华冒着危险,徒步抄近路赶往闸坝,及时关闭了闸门,阻止了洪水涌进供水渠道。
56年如一日地守护!267亿立方米,相当于近1900个西湖水量的东江水,源源不断地从深圳水库送往香港,满足了香港近八成的淡水需求。作为新时代东深人,我们将继续踏着前辈的奋斗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递好“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守护重任的接力棒,将安全优质不间断对港供水的时代使命进行到底!
郑禧年(中国香港) 暨南大学在读大二学生 忆祖辈缺水平常事 饮水思源奋斗圆梦
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没担心过“缺水”这件事,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水。但是我爷爷年轻的时候,香港“缺水”是一件常事。
1963年,我爷爷18岁。那一年香港遭遇罕见的严重干旱,严重的时候每4天只供4小时水。当时各区的供水时间不同,香港人必须守着电台听什么时候来水。最辛苦的是住在木屋的居民,他们要走过长长的山路,到街上的公共取水口排队取水。
上世纪70年代的《制水歌》,讲述的就是控制用水的民生困境。为了减少个人用水,很多学校取消了体育课以减少流汗,居民也尽量吃罐头食品或用水量较少的面团。大家用起水来更是一盆水“从头用到脚”。我爷爷的爸爸还在家里修建了一个“小水池”,将打来的水储蓄起来,一点一点地用。
那段控制用水的日子,到现在还有一点痕迹。譬如在今天的香港,冲厕所的水是海水。街头的消防栓分两种颜色,红色代表淡水,黄色代表海水。不过随着东深供水工程的稳定运行,如今消防已经很少用到海水了。
说到和东深供水工程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我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报名参加“同根同心”活动,到河源参观万绿湖。那时候我还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那里参观,只记得万绿湖湖边满山叠翠,湖面清澈透绿,水里还能清楚看到鱼儿。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万绿湖是供港用水的主要水源地,这里的水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源源不断地倒流输入香港。有了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千千万万人,才有千千万万香港市民的用水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内地的广阔天地为我们港澳青年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发展空间,我很庆幸自己迈出了追求梦想的坚实一步,来到内地求学。我期待自己和更多的港澳青年一起,将拼搏的狮子山精神融入大湾区,开始新一轮的奋斗,肩负年青一代的担当。
最后,我想以一个香港普通市民的身份,对所有参与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和广东的父老乡亲们说一声:同饮一江水,浓浓家国情!多谢你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