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南都记者帮”民生实事协同共治论坛举行,多方代表共议助推广州无障碍建设发展

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他们建言破解难点和堵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20日        版次:GA08    作者:魏志鑫 黎玉莹 张思琦

  5月18日上午,在“南都记者帮”民生实事协同共治论坛上,嘉宾观看主题视频。

  建言献策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养护管理处处长谭智军:首先督促道路管理单位加强维护,并与交警、城管部门联合行动,对占用(盲道)行为进行清理。其次是探索新设施设备,尽可能在道路上解决无障碍出行需求。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达源:要了解人民群众在出行及公共设施体验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畅通渠道。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处处长古念群:目前我们正在组建广州无障碍环境督导队,主要由督导队承接新建、改建、扩建的验收工作。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海兰:无障碍电梯不一定难在加装,更多在于后期维护和管理,建议可落实到街道、社区就近管理,也可以委托给周边的商家、店铺做好电梯的维护和管养,不要让电梯建好后成为摆设。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很多人仍然停留在无障碍设施只是残疾人在用,实际上不是,只有形成社会共识,大家觉得与自己是息息相关,才会有更多的“朝阳区群众”,主动监测发现问题。

  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 无障碍并不单指残疾的朋友,也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及相关需要无障碍服务的人群。

  残障大学生方坚泽:最大的需求是(厕所)门口增加坡道,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士能进去的话就能解决一部分厕所需求。

  “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我们还能做什么?”为积极落实“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5月18日上午,“南都记者帮”民生实事协同共治论坛在南方传媒大厦举行,包括广州市交通、城管、住建等多个职能部门代表、检察机关代表、社会团体专家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代表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为广州市无障碍环境的发展建言献策。

  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关乎万千群众出行便利和安全的实事。近年来,在广州无障碍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南都始终保持密切关注,通过新闻报道促进了市内多处“问题”无障碍设施整改优化。

  今年1月起,南都与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发起行动,从关注盲道拓展到关注整个无障碍设施。近两个月的走访调查,共计推出图文视频报道25篇、发布民意数据调查报告1份,举办现场协调圆桌会议1场。从东风东路过街无障碍平台的优化整改,到对市区内盲道被占、坡道设计不规范等现象的报道,再到对广州四区46个无障碍公厕的调查,均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目前南都“记者帮”报道关注的问题基本都完成整改或正在整改。

  在东风东路过街无障碍平台的优化整改中,南都联同广州市检察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市民代表等多方对存在乘坐障碍的升降平台进行“现场会诊”,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协同治理,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整改取得了成效。此前进行的“回头看”行动中,残障人士及周边群众也在测试后对电梯的优化表示赞许。业主单位表示,该平台整改完毕后,将会以其为模板对东风东路上另外3座过街平台进行改造。

  系列调研报道还发现,广州市的部分无障碍设施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堵点。为此,论坛广泛邀请多方代表积极探索、协商共治,合力为群众办好无障碍出行实事。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达源在论坛上表示,2020年底,广州市检察院与南方都市报共同签署了《公益诉讼合作框架协议》。从今年1月份开始,广州市检察院又与南都联合发布无障碍设施线索征集令并展开调研。广州市检察院根据调研内容,要求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无障碍设施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检察机关针对南都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具体走访,“走访之后如果认为是有问题的,那我们可能会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请他们整改。”

  陈达源认为,在这次行动中,南都承担了非常好的责任,“检察+媒体+N”的公益诉讼模式可以继续扩展。

  论坛最后,与会各方就无障碍环境建设达成四点共识,并由南都递交至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张翠玲。与会各方表示将进一步携手为广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更多智慧,凝聚更大合力。

  论坛对话

  关于盲道被占

  探讨智能化手段加强共享单车企业监管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陈达源在论坛上介绍,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在今年3月开始的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中,共发现400多处无障碍设施存在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在于盲道,“很多时候是出现被占用的情况,而占用的很大一部分是共享单车。”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养护管理处处长谭智军表示,盲道最常被批评的就是“不连续”、“被占用”。其中“违规占用”问题最普遍,有的是汽车停放到人行道,有的是电动车随意停放,更普遍的是共享单车占道。针对这一现象,该局将首先督促道路管理单位加强维护,并与交警、城管部门联合行动,对占用行为进行清理。其次是探索新设施设备,尽可能在道路上解决无障碍出行需求。

  此外,谭智军表示,该局针对盲道、坡道等道路无障碍设施,出台了精细化管理工作指引,印发给各个道路管理部门,同时引入专业队伍进行第三方抽查。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宣教处副处长冯明明也表示,盲道上存在的乱摆放、占道经营等行为,“是我们的一项责任,只能靠我们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巡检的频次去解决。”而对于共享单车占用盲道问题,城管部门首先会发动全市6万多环卫工人,1万多城管队员(含协管员),随手挪动单车,保障道路通畅。同时,也对企业进行约谈,探讨通过智能化、科技化手段加强企业监管。下一步,也将加强执法力度,跟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协力开展工作。此外,对于城管部门自己的环卫工具房、垃圾桶占道现象,“也会有非常大的改善”。

  

  关于过街天桥

  无障碍电梯可落实到街道就近维护管理

  过街天桥无障碍电梯也是论坛上各方关注的一大问题。

  广州市人大代表王海兰曾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提出加快增设街天桥电梯的相关提案。她认为,无障碍电梯不一定难在加装,更多在于后期维护和管理,建议可落实到街道、社区就近管理,也可以委托给周边的商家、店铺做好电梯的维护和管养,“不要让电梯建好后成为摆设。”

  谭智军表示,南都此前报道的东风东过街天桥无障碍电梯问题已落实整改。目前针对新建道路和设施会抓住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节点来落实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求。广州大道北天桥的无障碍电梯已同步建成,近期将开通,此外还有近十座天桥已全部落实无障碍电梯的同步建设工作。

  谭智军还特别提到,广州去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引入残疾人代表共同参与,目前正在积极推广落实这一要求。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共设施处副处长卢书桃也对这一要求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处处长古念群则提出,“希望能推动将无障碍设计融入通用设计规范。”

  关于无障碍公厕

  广州将推行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3月,南都曾报道广州中心四区46个无障碍公厕只有12个满足无障碍使用,引起广泛关注。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二级调研员赵远义在论坛上表示,南都报道后已对存在问题的公厕逐一整改,同时要求其他区相关职能部门举一反三,及时对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整改。

  赵远义透露,目前市城管局正在牵头编制《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着眼于广州的新建公厕。该计划将把公厕无障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查验收。还将同步印发《广州市厕所革命考核评价办法》,把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分值作为检查验收标准,严格把好公厕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技术会审关。

  针对公厕问题,残障大学生方坚泽提出了把普通的厕所无障碍化的改造建议,“最大的需求是门口增加坡道,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士能进去的话就能解决一部分厕所需求”,然后才是考虑“把两个坑位合并为一个”的空间问题及增设马桶的问题。

  

  投诉反馈渠道要实现“网络无障碍”

  5月18日的论坛上,各方代表还对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梳理、总结和热烈的讨论。

  市民代表方坚泽是一名残障大学生,目前是澳门科技大学一名研究生。论坛上,方坚泽分享了对于广州现有无障碍设施反馈机制的亲身体验和看法,建议可在政务服务平台设置无障碍专项入口,并对操作界面进行优化。方坚泽称,他在反馈无障碍设施问题时最常使用的是12345政务服务平台,他多次使用发现,在提供所属街道、附近标志物和斑马线等信息之后,12345微信平台的响应率是最高的,但该平台未设置无障碍专项投诉入口,界面复杂的,图片文字排版麻烦,“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操作至少10分钟才可以完成。 ”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也提出,“12345平台应该有统一收集这些线索归总的口,还应该有专业的指导去分类、分发。”

  陈达源检察官表示将关注方坚泽提出的投诉渠道问题,“做公益诉讼,真的要了解民生民意,什么是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才能为群众办实事。”他认为,要了解人民群众在出行及公共设施体验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畅通渠道。目前残障人士的投诉反馈渠道虽然已经搭建,但这个渠道是否便利,也是“网络是否无障碍”的一个概念。陈达源表示,检察机关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公益诉讼了解民声之后可以反馈给行政机关,并且助推各个职能部门凝聚合力,一起善听民意,解决困难。

    

  社会合力打造无障碍环境治理闭环

  “无障碍并不单面向残疾的朋友,也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及相关需要无障碍服务的人群。”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认为,目前在解决无障碍出行的基础上,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百姓、让各个职能部门都有无障碍的理念,这有助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提升无障碍服务的意识。

  郑子殷则认为,无障碍设施建设需要多部门配合,协同共治,而广州社会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无障碍生态系统,“首先很多人仍然停留在这个无障碍设施只是残疾人在用,实际上不是,只有形成社会共识,大家觉得与自己是息息相关,才会有更多的‘朝阳群众’,主动监测发现问题。”他提出,可通过小试点摸索打造符合广州处理无障碍环境监督治理的模式,“在调研中我发现很多业主单位对于这些标准是不了解的,他们不知道怎么做、问谁。因此无障碍设施建设前提供相应标准的指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无障碍设施建设后,市民发现无障碍设施有问题,主动向12345热线反映,平台对线索进行统一收集,分派给专业人士进行核实,如发现问题,需具体指出并指导如何整改,接下来就是处理。”郑子殷认为,经历这些步骤后,其实已经发动了多种专业力量,社会合力使得问题解决的机率大大提高。

  方坚泽对此表示赞同,并以《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举例,“宣言提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根本效率低的问题是什么?因为规划、融资、建设、运行、治理,各个环节在系统化衔接、同步化实施等方面的不足,闭环是很不清晰的,并提出要确立通用无障碍发展的范式。”他认为,如果广州成功建立一个通用无障碍的发展范式,将对广州有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

    

  通过半专业半志愿模式培养无障碍督导人才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处处长古念群介绍,去年《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出台,规定五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邀请残疾人联合会参加,听取残疾人代表的试用意见,“目前我们正在组建广州无障碍环境督导队,主要由督导队承接新建、改建、扩建的验收工作。可以预见将来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的无障碍督导队要委托第三方,因为这个工作很专业,比如台阶究竟超过几公分不行、盲道怎么样设计才更加符合使用群体的需求。所以督导队要引入专业的力量,以实际数据说话,按照国家的标准作出客观评价。”古念群透露。

  郑子殷则提出,希望无障碍督导能成为一种职业,例如在某些国家,督导员是非常厉害的职业,“但在职业形成之前需要靠专业+志愿的模式,构建这个模式,我提议在广州的建筑有关院校里,通过半专业半办志愿的形式将这些力量培养出来。”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南都记者 李陵玻 李欣

采写:南都记者 魏志鑫 黎玉莹 张思琦

活动执行:张纯 魏志鑫 杨婷 黎玉莹

张思琦 马辉 代国辉 莫郅骅 尹洁琳 蒋臻

主持:魏志鑫

视频:南都记者 叶晓文 实习生曹传钊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