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援汉“个体”医护志愿者王玉新收到武汉大学致敬抗疫英雄徽章

一年前只身赴战疫一线 一年后回武汉再赏樱花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4月13日        版次:GA10    作者:侯婧婧

去年4月11日离开武汉前,王玉新在值守酒店附近的江边留影。 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王玉新去年和“战友”的合影。

去年王玉新值守的武昌区黄鹤楼街道隔离酒店(康复驿站)。

今年,王玉新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赏樱专场”。

王玉新收到的“武汉大学致敬抗疫英雄徽章”。

我们团队0重症,0死亡,全部平安回家!武汉已经苏醒了……

——王玉新(2020年3月26日)

重游武汉,重游武昌,重游武昌江滩,勾起了很多很多的回忆,繁华的城市,喧嚷的街头,拥堵的交通,漂亮的樱花,这才是武汉该有的样子!

——王玉新(2021年3月14日)

还记得新冠疫情期间,以个体身份驰援武汉的前护士、医护志愿者王玉新吗?

2020年4月17日,南都报道了王玉新的故事,报道发出后,各界对王玉新等志愿者千里驰援湖北的民间力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无数网友留下朴素的期待:好人有好报,希望文中的她如愿重回护理行业。

时值武汉苏醒、英雄凯旋一周年,南都记者回访王玉新,她讲起“30+”女性求职的波折,好在最近有了不错的结果——新公司的总部恰好在武汉;因为参加入职培训,她得以在阳春三月重回故地,亲身领取武汉大学的樱花谢礼,免门票登上黄鹤楼。

王玉新说,最让她高兴的是武汉恢复得很好,欣慰的是仍然有人对她道一声“感谢”。

重回故地

去年4月11日,王玉新结束志愿工作,从武汉回到沈阳。今年3月27日,她从培训地点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重新站在了她值守过的隔离酒店门前,和当时的一位“战友”一起。

“战友”从河北沧州特意赶来。两人约在当天中午集合,围着酒店转了一圈,没有进去。

阳光明媚。一年前空荡荡的街道上如今满是行人,酒店的装潢还是老样子,门前的封锁线和“康复驿站”的标牌早已退休,大堂中来往穿梭的不再是身穿防护服、行色匆匆的志愿者,而是步态悠闲的游客——1公里之外,就是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户部巷。

看着熟悉又充满反差的一切,王玉新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那个时候也就在想,哎呀,去年我真的来对了,最起码尽了我自己的力量了。现在武汉恢复得这么好,也有我的一小份功劳吧,就特别自豪。”她对南都记者回忆。

志愿上阵

1986年出生的王玉新,曾是执业13年的感染科护士。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前几个月,她刚刚从辽宁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沈阳市传染病医院)辞职,进入一家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拥有传染病护理工作经验的她,再也无法安坐家中。

为了站在武汉抗疫一线,王玉新曾给武汉市多家医院的招聘联系邮箱投信、在其微信公号上留言,均没有得到回复;几经波折,她联系上了正面向社会招募青年医护志愿者的武汉市武昌共青团区委,但对方明确回复:“只要武汉当地人。”王玉新还不死心,最后工作人员说:“如果你自己有渠道的话,你就过来吧,需要什么证明我们都给你开。”

于是王玉新辞了工作。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从沈阳跨越近1/3个中国进入武汉,她2020年2月9日连夜收拾好行装,先坐飞机到了河南郑州,再乘高铁到信阳,最后搭上一辆顺风车。2月12日凌晨,她成功抵达武汉,并按照统一调度,直接拖着行李来到黄鹤楼街道的一处酒店隔离点,即刻投入了防疫“战斗”,在那里一直工作到3月26日,隔离人员全部“清零”、康复驿站圆满收官。

11人团队

整整一年之后,曾经奋战的地方早已回归静好,仿佛没有人知道她们是谁,也无从想象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当时,这座隔离酒店作为武汉市“分级分类防控”的基层功能单元,用于集中隔离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入住高峰时期同时接待了130多名留观人员。

为降低感染风险,王玉新等具有医学背景的志愿者“劝退”了酒店原本的服务员,一边提供测体温、量血压、核酸检测采样等医学服务,一边自行承揽送餐到门、更换被罩、清运垃圾等杂务。

而这支工作团队,事实上前后仅有11人,全部由线上招募的志愿者组成,近半数来自湖北省外。他们此前是民营医疗机构从业者、拥有医护执业经验却已转行的人、因疫情没能出国留学的医学生……互不相识,却因为使命感而辗转相聚。

志愿者们的工作,并不是外人想象得那么安全、轻松。王玉新说,常有的情况是,一名家庭成员确诊新冠、送入定点医院之后,家中其他人全部进入隔离酒店观察,他们之中出现感染者的几率较高,“基本上每天都有人确诊。”一旦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必须马上把酒店中的隔离人员转移出去,送进有床位的医院治疗。

全员平安

绝大多数留观者都能理解、配合工作,但遇到情绪有波动的隔离人员,志愿者们必须第一时间介入处理。王玉新主动跟他们加微信,承诺“24小时在线回复”,真有不少人找她聊天、问问题——“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我什么时候能出去’,要么就是,‘你能帮我买点什么吗’。”

隔离人员的求购清单五花八门。

有位年轻妈妈哭着要过婴儿用尿不湿——她的孩子只有1岁,但“封城”期间很难买到。最后,是社区干部发动居民捐赠,由志愿者们连夜送到了她手中。

还有一个夜晚同样令人记忆犹新。那是2020年2月26日,一位隔离人员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求救电话,原来她刚刚治愈新冠肺炎回家,可是本身有心血管病需要治疗,而家人当时全都在隔离观察期。儿子接到电话后,顿时就急得想往外冲,送母亲到医院去。王玉新拦住他:“要不你跟你妈妈视频,我问问她情况,看看她状态咋样?”这位隔离人员闻言,才逐渐冷静下来。过了一会儿,社区方面的审核意见传回,批准他暂离酒店、接老人去医院,并派王玉新的组长全程陪护……

一批又一批的隔离人员14天观察期满、核酸检测连续显示阴性,平安回家了。而王玉新和“战友”们一直留在这里,直至3月26日隔离点正式“清零”,结束全部作业。那天,王玉新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激动地写下:“我们团队0重症,0死亡,全部平安回家!武汉已经苏醒了……”

接下来,轮到这群志愿者开启“隔离模式”。去年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他们刚好隔离期满,陆续回到了天南海北。

“像回娘家”

“解封”一年后重返武汉,对王玉新而言,更多的是巧合。

去年回沈阳之后,她重拾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疫情期间照顾隔离人员的经历,让她萌生了重回医院做护士的强烈愿望。遗憾的是,她已经34岁,超出了大多数医院新进人员的年龄上限。恰逢朋友自办的民营诊所请她帮忙管事,王玉新就接受了邀约。到了9月份,她查出卵巢肿瘤,只好再次辞职,住院手术。

今年2月,自觉恢复得差不多了,才重新出来找工作,进入了一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王玉新告诉南都记者,她现在的职位类似技术顾问,“哪一家医院需要用我们的器械,我就去协助医生完成那台手术。”跟疫情之前从事的工作相似,收入也差不多,但是她觉得“能轻松一点”。

起初她还不知道新公司的总部在武汉,听说后特别亲切,“像回娘家一样。”

武汉人的礼待,她都如数家珍。

王玉新说,一开始她对这些没有任何期待,“毕竟咱也不是为了啥去的,(对方)能解决一下住宿和餐饮就可以了。”后来以300元/天的标准足额领到了国家规定的防疫人员补助和津贴,也是她来之前不曾想到的。

“樱为有你”

最让王玉新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普通市民们的敬意。

“今年3月8日,我到我们公司进行最后一次面试,总经理还说呢,‘原来你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作为一个武汉人,特别特别感谢你。’说了好多这样的话。”入职之后,紧接着是为时一个月的培训。

休息日,王玉新带着志愿服务证明去黄鹤楼玩,工作人员不仅免了门票,还说了一句“太感谢你了!”让她感动的,其实就是这些笑脸。

今年3月13日-14日,武汉大学为抗疫医护人员特设了“赏樱专场”。

3月13日这天,据说有一万两千多名援鄂医疗队员、社区抗疫者和他们的家属在樱花盛开的校园相逢,王玉新也恰好赶上了这场活动。

走在绯红漫天的樱花大道上,王玉新想起了去年看过的另一场樱花——3·8节那天,武汉当地的一位志愿者领着团队中所有的女士去了东湖赏樱。“那个时候觉得好不容易能够放松一下,要不然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着的……今年再看,就完全是在享受樱花的美了。”

王玉新感动于武大校方的用心:走过用行楷书写“向抗疫英雄致敬”的拱门,等待她的是一个小而美的颁奖仪式——每位客人会得到一枚锦盒,里面是八角形、与学校的琉璃瓦同色的“武汉大学致敬抗疫英雄徽章”,小巧的樱花型吊坠背面,还刻印着“樱为有你”。

与很多当时帮助过武汉的平凡英雄一样,王玉新也在巨大的签名墙上留名,然后由武大的学生志愿者给她做导游,细细讲解武大的历史和各处建筑的掌故。

“生死之交”

又过了近两周,3月26日,当时的“生死之交”小团队,终于迎来了疫情平息后的首次聚餐。

这次到场的有4名武汉当地志愿者,加上王玉新和另一位从外省专程赶来的志愿者,一共6个人。暌别一年再次相见,王玉新觉得“就像亲人见面”。

一位武汉大哥自己掌勺,烹制了家宴,做了一盘小龙虾,一盘炖牛肉,一条鱼,又炒了两三碟青菜,聊的也都是家常话。王玉新说:“对于当时(志愿抗疫)的事情,就是一带而过。我感觉武汉人也不愿意过多地提起这个事,无意间唠到那儿,好像也会转移话题。”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她也就只谈当下,解散时还有点意犹未尽:“要是在东北的话,我们能喝一宿。”

武汉这座城市,王玉新一共来过两次,第一次是自愿前来抗疫,第二次就是今年的故地重游。

回想起这一趟旅程的感受,她一直说:“我真的觉得现在武汉发展得挺好,确实是挺繁华的。如果要是没有那场疫情,我觉得会更好。”

清明节假期,王玉新做了一次肿瘤复查,月底准备再去做一个检查。她想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把工作搞好,把身体搞好,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了。”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