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电视剧《赘婿》荧幕走红,让赘婿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近日,钱江晚报记者走访了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一家名为金点子的婚介所,过去21年来,它专以介绍上门女婿为特色。婚介所老板李继延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两三百个电话涌来,咨询、报名做上门女婿的男青年络绎不绝,包括上亿规模企业家、“入赘世家”江苏小伙、北京名校在读博士。
在物质匮乏时代,萧山一些只有女孩的家庭为了增加劳动力,会让男孩“倒插门”;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当地不少人成为拆迁户,分得三四套房子的家庭不在少数;即使女孩不工作单靠出租房子,也可以衣食无忧。杭州吸纳了不少流动人口,很多男孩有两三个兄弟,家里也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在杭州安家,入赘便成为一种城市融入的手段。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入赘是一件有损体面和尊严的事情。许多人不愿意成为“赘婿”,导致入赘门槛并不高。实际上,伴随着女方经济条件的优化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她们在婚恋金字塔中处于更高的位置,导致“赘婿”准入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不论是面相端正、身高一米七以上,还是大专以上学历,或是工作稳定年薪10万以上,赘婿并非人人都愿意做,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
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男性习惯往下找,女性习惯往上找”的择偶梯度效应,“赘婿”并不符合这两种主流的婚恋模式。一些明明条件很好的男生,为何依然考虑“入赘”?这显然不是因为男女双方情感深厚为了在一起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退让,而是因为婚恋变得功利化、工具化。“强强联合”也好,“少奋斗十年”也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腹算计,渴望通过入赘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赘婿”并非一个同质性整体,而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有的人过得好,有的人过得差一点;有的人轻松自如,有的可能很压抑痛苦。那种将入赘当跳板、当“敲门砖”的做法,可能既害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
入赘只是一种婚姻形式,双方同样需要情感基础,需要经营,婚姻同样受法律约束和保护。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认同与依靠,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如果女方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就对男方颐指气使,难免会导致情感破裂;如果男方原本反感排斥入赘却为了功利目的委屈、压抑自己,早晚会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变得失衡、扭曲。
入赘并非捷径,不能本末倒置,只看重财富却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没有了生活方式的契合,没有精神世界的贴近,没有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入赘或许容易,维系婚姻却不容易。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