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

为老年储备养老服务,建议编制“时间银行”国家标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05日        版次:GA12    作者:吴单

  人物名片

刘红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未老储备时间,老了享受服务”,近年来,“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概念正在全国多地实践。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也关注到了这一模式,今年全国两会,她将提交提案,呼吁加强“时间银行”国家顶层设计,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完善养老体系。

多地已有试点

南都记者了解到,所谓“时间银行”即把养老服务时间存起来,包括低龄老年人在内的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记录储存其“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老时,即可提取“服务时间”兑换养老服务,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

目前这一模式在南宁、长沙、南京等多地都有试点,2019年3月民政部将其纳入居家社区的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

在刘红宇看来,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却仍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有效服务供给不足、养老业态单一、老龄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时间银行’这一养老模式既能低成本解决部分养老的刚需,又能提升养老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缺乏顶层设计

不过她也指出,目前“时间银行”制度难以推广的原因在于其缺乏国家顶层设计,面临诸多地方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

根据她的调查,在目前的试点中志愿者存入的“服务时间”可能因为运营主体变更、领导更换等原因成为“空头支票”而无法兑现。另外,由于不同地区运营条块的分割,志愿者存入的“服务时间”也无法跨地域通存通兑。

同时,目前试点中各地的“时间银行”管理、运营、服务规定千差万别,对于不同的劳动强度与技术含量的“服务时间”的计量和换算几乎没有规定,无法体现劳动内在价值,难以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加之缺少科技赋能和专业运营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部分试点中的“时间银行”因志愿者队伍规模小、人员不稳定、缺乏专业技能人士参与,目前仅能提供少量简单的基础性服务,难以满足养老需求,还可能导致“服务时间”存多于取,未来存在集中挤兑风险。

实现通存通兑

因此,刘红宇建议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时间银行”的运营、管理、服务时间计量及换算、评价监督等多个方面编制统一的国家标准;建设相关的大数据平台,为全国通存通兑提供基础,方便“候鸟式养老”和异地兑付。

为保证“时间银行”正常运行,避免因无法满足服务需求出现兑付风险,她建议尝试设立信用兑付兜底机制,由国家设立专项基金,必要时通过购买服务为“时间银行”兑付兜底,保证“时间银行”的兑付信用。

在中共中央的“十四五”规划中,“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在刘红宇看来,“时间银行”契合了“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在减少国家养老支出负担、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激活老龄人力资源、完善养老体系、减轻养老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实习生 但是 南都记者 吴单 发自北京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