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

建议尽快扩大深圳高校重要领域办学自主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03日        版次:GA12    作者:朱倩

  全国两会预热

  之 履职进行时

  关键词

  优治教育

  人物 名片

李清泉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南都讯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准备了两份建议案,一是“关于促进内地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的建议”,二是“关于尽快落实和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建议”。

据悉,38年中,从特区高等教育“独子”成长为“长子”,出身“草根”的深圳大学,如何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名校环伺”的现状中突围?在“十四五规划”中,深大不仅筹划在香港建立校区,先行先试探索香港与内地高校“双向交流”,更通过推动学科“从高原到高峰”的高水平发展,实现“深大速度”向“深大质量”的转变。李清泉认为,与兄弟高校错位竞争,服务城市“以贡献求发展”,是深大在未来继续保持深圳高等教育“长子”地位的根基所在。

●目前,深圳高校普遍受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偏小的掣肘。深大去年总科研经费超过了15亿元,全校博士生导师也近400人,但只有170多个博士生招生指标,这实际是一种浪费。

●如果获得办学自主权,我们也会慎用,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保证,保障办学自主权的有效实施,让深圳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城市,向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迈进。

●深圳大学正筹划在香港建立校区,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可以发挥深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就近为香港青年学生提供更多适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发展的课程,解决港澳青年面临的系列困难的途径,直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深港青年共同学习和深入交往,也有利于港澳青年就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

建议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

给深圳高校重要领域办学自主权

探索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一直是李清泉持续关注、思考、推动的议题。他提出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2020年在东莞落地。李清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区域,深圳应该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承担起先行示范区的应有责任。他建议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高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办学自主权。

“目前,深圳高校普遍受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偏小的掣肘。深大去年总科研经费超过了15亿元,全校博士生导师也近400人,但只有170多个博士生招生指标,这实际是一种浪费。”博士生招生名额受限只是一个例证,说明深圳的高校需要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李清泉坦言,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圳是一个“后起步者”。如果不能获得一些特殊的政策支持,就容易出现高等教育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窘境。李清泉计划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让深圳高校在博士硕士等学位点授权制度审核、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录取方式、扩大本科生推免比例、优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审批程序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

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也应在探索办学自主权方面承担起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李清泉说,深圳还可以通过特区立法权,在制度上保障办学自主权的落地,如制定《深圳大学条例》等地方性单行条例。“当然,如果获得办学自主权,我们也会慎用,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保证,保障办学自主权的有效实施,让深圳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城市,向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迈进。”

内地香港高等教育应“双向流动”

深圳大学研究筹建香港办学机构

今年,在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李清泉建议,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在加速推进,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性进展是,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目前,香港有多所大学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校区,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办学并快速发展外,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香港大学在深圳等也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当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包括“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项任务和措施。李清泉介绍,目前大湾区高等教育与香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更多呈现的是单向的,主要是香港高校广泛到内地设立办学机构,内地高校还没有机会到香港去合作办学。事实上,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完全有双向互补空间,应当努力实现双向互补的合作交流。

李清泉认为,支持内地高校赴香港办学,为香港年轻人了解内地高等教育形态提供便利条件,加强香港企业、政府与内地高校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内地高校引进国际人才新通道,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把内地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在香港转化,服务香港产业转型发展。另外,在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税务实施、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也有助于打破壁垒,突破发展瓶颈。

深大具有地理优势,是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综合型大学,处于一小时生活圈内。另外,深大有200多名港籍学生在读,且有超过一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工作。李清泉透露,深圳大学正筹划在香港建立校区,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可以发挥深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就近为香港青年学生提供更多适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发展的课程,解决港澳青年面临的系列困难的途径,直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深港青年共同学习和深入交往,也有利于港澳青年就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同时,面向香港需求,打造学科特色和新型智库。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香港高校设立有关法律硕士、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等跨界联合培养项目;加大招收和培养香港学生的力度(本科生、研究生、高级研修班)。学科建设方面,鼓励支持面向香港需求的学科方向、目录外二级学科或学科团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支持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发展,增强核心服务能力。

服务城市“以贡献求发展”

跑出高等教育发展“深大加速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中,如何抢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面对身边海内外名校“环伺”,出身“草根”的深大将如何突围,在深圳高等教育版图中又将凸显它的价值?作为深大掌舵人,李清泉在承受巨大压力与期待的同时,不断思考破壁,“前30多年我们过得比较悠闲,如今深圳高等教育已是多元化发展,深大的未来,不仅在于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为深圳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深大出生、成长的脉络,与深圳特区的发展非常吻合,中国几乎没有这样一所高校,与其所在的城市如此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谈及学校的未来发展,李清泉认为,关键在于“以贡献求发展”。他说,学校的发展一定在是为城市、国家的贡献中求得自己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跟政府要钱要地,希望政府支持,也不是单纯的追求排名,那些都不是学校的根本。因此,深大“十四五”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学科高峰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主线,服务城市的产业发展,服务城市的文化发展,服务城市年轻人的成长,并以此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据统计,2000年之前,深圳只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单位。至2020年,深圳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现有高校14所,在校学生14.95万人。“原来只有我们一家,这个城市需要的我们都要做。现在不一样了,深圳有很多高校,深圳大学不需要去满足城市所有的需要,但是我们要去满足一部分需要,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李清泉说。

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

将打造6-10个国内一流基础研究引航团队

“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在“十四五“期间,深大将从以往全门类、各学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转向有针对性的支持重点学科,形成“特色、高度,特别是高峰”。比如,强化师范类学科特色,为深圳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成立食品学院,保障市民食品安全、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与兄弟高校错位发展,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实施引领性创新战略。“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打造3-5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创新创业领航团队,打造6-10个国内一流基础研究引航团队,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深大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对接国家和双区建设重大战略,凝练重点研究领域,探索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深大方案”。“十四五”时期,将聚焦在大数据计算理论、核技术安全、深空深地深海、未来城市、人工智能、光电与凝聚态、太赫兹、生命健康、新型材料等领域,凝练一批大跨度研究领域,培育一批高峰学科,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大也在积极布局,推动学科高峰崛起于先行示范区建设最前沿。创建深圳大学十大湾区研究院,已建立5个湾区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建5家。学科布局主动对接深圳产业发展需求,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优势学科与腾讯、华为、大疆、迈瑞等世界一流企业深度合作,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已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稳步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采写:南都记者 朱倩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