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牛年春节长假后,大家陆续开工、开学,从过节状态切换至工作/学习模式。南都民调中心近日就公众春节经历和春节消费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就地过年,本地人在本地过春节的情况明显;春节期间大家最喜欢问工作和收入的问题;90、00后的婚恋状态最受关注,各有六成受访者被催婚、催生;被催婚时,男性更有压力,女性更觉反感;被催生时,已婚未育的受访者压力更大。红包是春节支出的第一大项,超过办年货的开销;线上红包成为今年春节首选,实体红包花费更高。
过节方式
四分之一与朋友同事吃年饭 四成受访者贡献票房
有人选择就地过年,有人返乡会亲友。除夕,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数据,全国有超1亿人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本次调查数据发现,超八成受访者留在本地过春节,本地人就地过节人数比例较高,另有17%的外地受访者就地过节。
春节期间,大家是如何度过的呢?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在除夕和家人吃团年饭。有25.74%的受访者今年和朋友/同事一起吃年夜饭,就地过年,朋友和同事成为彼此最好的陪伴。
调查还发现,春节期间公众活动仍然充满传统年味。有近六成的受访者在除夕进行大扫除、贴春联窗花,过半人看了央视春晚,41.84%买了年花年桔。另一方面,近四成90后、00后受访者通过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度过除夕,也有近一成半的受访者选择看B站拜年纪。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受网络影响,更愿意以新的方式度过除夕。
除了抢红包、拜年,也有不少人为春节票房助力。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受访者去了电影院看春节档。不少受访者提到,去年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今年希望外出走走,但市内很多景点人潮涌涌,看电影成为既有年味,又有娱乐性的春节活动。
调查还发现,超六成受访者通过线上拜年、抢红包。其次,过半数受访者倾向于线下走访亲友拜年。
过半受访者属“吃喝玩乐型” 不少男性自嘲是“相亲高峰型”
今年春节,你属于哪种类型?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属于吃喝玩乐型,紧跟着是休养生息型、探亲疲惫型、钱包出血型,占比不相上下。80后受访者的钱包出血型更突出。
更有趣的是,受访女性在春节假期更倾向于吃喝玩乐型,而受访男性更多地表示自己属于相亲高峰型,比受访女性高出一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男女性别比达152.95,是10年来最高值。虽然女性更容易被催婚,但在如今的适婚人群中,单身男性居多。
红包、利市
微信红包封面让线上红包热上加热
今年春节公众派发领取红包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吗?调查发现,线上红包成为春节大热,分别有超四成受访者通过线上派、收红包,实体红包相对较少。
2月19日,微信首次发布《2021云上春节社交生活报告》(数据统计时间段为大年三十至初五),呈现了“原年人”在微信过春节的“新年俗”。报告提到,红包封面玩法成了隔空传递祝福的新载体,微信红包封面开放平台共上架3000万款红包封面,微信用户人均拥有7.37款红包封面。
南都记者在使用春节微信红包封面时也发现,有不少商家、企业在年前便推出限定数量的微信红包封面,让大家以先到先得的方式领取。当微信用户点击打开红包时,有的封面显示动画效果,有的封面配有背景音效。
微信红包封面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生动性和互动性,这可能刺激了今年线上红包的使用,本次调查结果呼应了这次微信报告的数据。
派红包花费最多,超过年货等开销
调查发现,在今年春节公众的各项开销中,派红包的花费最多,超过了置办年货和节庆用品。线上和线下红包的花费各有不同。对于线上红包,30.67%的受访者消费在500元以下,占比最多。80后受访者派发线上红包的花费最大,达1001-3000元。在实体红包方面,1001-3000元是受访者消费最多的金额。
虽然今年派发线上红包的人增多,但消费金额比实体红包少。微信报告还指出,收发微信红包总次数排第一名的省份是广东,印证了广东人无论是派线上还是线下红包,目的都旨在“利利是是”的意头,金额多少倒是其次。
今年春节假期,六成受访者的总开销在3000元内,其中开销1001-3000元的占比最大。交互分析发现,80后受访者是春节消费主力,集中在3001-5000元。
有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今年春节总花费较去年有所增加。除了每年必备的派红包、办年货和节庆用品外,今年大家在电影、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门票、年花、吃喝娱乐聚会等方面的支出较为明显。
催婚催生
收入与工作成灵魂拷问之最 90后00后婚恋备受关注
和亲友拜年团聚时,大家难免会碰到灵魂拷问环节。调查中,受访者被问及最多的是“工资多少”、“做什么工作”,两者占比相近;受访学生最常被问及学习成绩。值得留意的是,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问及是否有买房买车。
在众多问题中,大家更关心男性的经济实力,“有车有房”依然是潜在标签;对于女性的印象,公众更容易联想到“找对象结婚”。
更值得注意的是,婚恋情况和年龄也是热门话题。42.17%的受访者被问及“有对象了吗”,37.9%被问及“今年多大”。交互分析发现,90后、00后受访者遇到被拷问是否有对象的情况最常见。
六成受访者表示被催婚 男性更有压力女性更反感
对于单身或恋爱中的受访者,六成受访者表示被催婚,父母催得最多,其次是七大姑八大姨。受访女性更容易被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受访男性被同学/朋友催婚更多。
至于催婚方式,81.34%的受访者遇到言语催促,紧随其后的是行动施压、安排相亲,占比54.78%。
南都记者街头走访发现,不少90后受访者在春节期间被父母或亲戚介绍对象。90后邵先生称,今年回家过年,父母、邻居介绍了几位相亲对象给自己。当亲戚带上伴侣或孩子来家中拜年时,他的父母便拿来比较,并催促说“你看看人家都有女朋友/男朋友,有的孩子都生了,你呢?”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选择回避,找借口离开。
邵先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抗拒相亲,父母催婚时,自己也意识到年纪在增长,该考虑找个对象了,但自己处于单身状态已有五六年,在相亲的场合接触陌生人还是让他感到有压力。不听话感觉对不起父母的期盼,随便找又违背自己意愿,如此矛盾的心态,是受访者被催婚时最大的感受,占比52.87%。
此外,位列第二的感受是被催婚时觉得反感。过半数受访者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人生自由和选择。
90后方女士称,逢年过节必催婚的情况让她很抗拒:结婚属于两个家庭的事情,她表示自己目前还没准备好去照顾更多的人或肩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方女士笑笑,“我是不婚族,喜欢旅游和自由自在的感觉,一直谈恋爱不好吗”。
交互分析发现,受访男性被催婚时更容易感到压力大,受访女性觉得反感或心态平稳的感受更突出。
与对男性、女性的灵魂拷问关注点互相呼应,“有车有房”的拷问可能令男性压力更大,“没车没房”便不敢考虑结婚;而“婚姻”的催促对女性来说,可能越催越反感,也可能越催心态越平稳。
超六成受访者被催生,已婚未育者压力更大
过了结婚一关,催生问题随之而来。对于已婚的受访者来说,超六成人表示今年春节有被催生经历,七大姑八大姨是催促最多的群体。其中已婚未育被催生的比例比已有一孩的受访者高出三成。
问及被催生的感受,54.65%的受访者感到压力大,目前自己和伴侣还没准备好,也有43.02%的受访者感到矛盾,时常在父母的期盼和养育孩子的担忧之间徘徊。
90后律师朱先生2020年底刚订婚,他说,生孩子不是催就能完成的事情,养育小孩意味着责任更大,要考虑到双方是否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好孩子。朱先生提到,他和伴侣对生育已有规划。对比起父母或亲戚的催生,他们更坚持彼此的共识。
调查概述
调查时间为2021年2月19至2月23日,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回收913份有效样本。
受访者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中男性占60.35%,女性占39.65%。
从婚恋状态来看,单身受访者最多,占比48.08%,其次是恋爱中,占比26.29%,已婚育有一孩占16.76%。
从年龄段来看,以90后为主,占53.34%,其次是80后,占20.04%。
目前居住城市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为主,占比29.57%,地级市、其他省会/直辖市各占22.67%和22.23%。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李伟锋 沈红媛 涂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