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民营经济活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汕头民营经济再次展现了充分的活力。图为石炮台公园。 南都资料图
2020年,汕头外贸形势依然保持强劲势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图为南澳岛灯塔。 南都记者 陈冲 摄
粤协调 粤美好 指数中的城市系列之二
在近日南都发布的《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中,汕头以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交通通达指数、社会民生指数四项排名第一的成绩,夺得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协调发展指数第一名。这个东翼地区未来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保持着领先优势。如何继续增强自身实力,并释放辐射能力带动东翼片区共同发展,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赋予汕头的命题。南都记者采访多位省人大代表和学界专家,给出的答案趋向于联动汕潮揭资源,谋求共赢发展。
全省率先建设
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
潮汕地区民营经济活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汕头民营经济再次展现了充分的活力。截至2020年9月,汕头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达到41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企业数继续稳居粤东粤西粤北各市第一;新登记市场主体4.5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8万户,个体工商户3.59万户。
汕头的外贸成绩更是可圈可点。2020年前三季,汕头进出口总额539.6亿元,同比增长22.8%。“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一定程度上参与地方工作的实践,整体感受是:在数字政府建设和运用数字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汕头市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政务服务。”在汕头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邓剑光看来,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有汕头经济基础、交通设施改善等因素作支撑,但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
据了解,作为广东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4个试点之一,汕头在全省率先建设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推出“秒批”政务服务,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率先开展18项口岸业务改革,复制推广203项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汕头海关进口整体通关速度稳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人大代表佘京鹏,也切身感受到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他介绍,作为汕头市金平区机电商会的会长,他明显感受到最近几年银行对企业贷款贴息优惠和融资支持的力度加大了,而且是银行主动通过协会联系企业。
打好“侨”字牌
吸引侨商返乡发展
除了本土民营经济,海外华侨华人也是汕头发展的重要资源。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汕头特区建立以来,海外华侨华人投资项目5500个,合同金额127.69亿美元;海外华侨华人累计捐赠款物总值人民币约98.6亿元。
在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看来,海外华侨华人对汕头的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2020年,汕头的外贸形势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牵线搭桥。
“在海外,全国各地的潮商资源特别丰富,资本雄厚,有很强的经营能力。而且原籍潮汕的海外华侨华人对故土的认同感相当之高,他们平常与本土联络就非常紧密。”刘文华认为,要打好“侨”字牌,不仅是利用侨资,更要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本土平台,吸引优秀海外华侨华人回来创新创业,共同推动故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据了解,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2020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华侨试验区与广东自贸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同等省级权限。
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路径指引
虽然汕头本土企业在轻纺、日化、玩具、食品等产业领域经营多年,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刘文华表示,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以家族为主,且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影响了企业的有效转型升级。
刘文华认为,从长远来看,在这么一个土地资源特别有限的地方,汕头企业应该走高精尖、高效益路线,在创新和技术层面,比如有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方面,需要更多思考和投入。企业也意识到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实际上,汕头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下了功夫。近四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均超20%,高新技术企业7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汕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潮汕的民营企业家们有一个特点我非常佩服,就是那种勇往直前、敢闯敢拼的精神。他们一直都在想如何去完善、提升自己,把企业做得更好,但始终没有真正很大提升,有些企业缺少正确的路径和指引。”刘文华认为,如何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人去思考,从体制机制、政策方面做努力。
汕潮揭资源互补
寻求更高质量发展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在东翼地区优势明显,但劣势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刘文华认为,汕头在服务业、金融、教育方面资源聚集优势明显,但是土地资源紧缺,是长久以来制约汕头发展的关键因素。
佘京鹏也指出,汕头土地少,特别是工业和商业用地指标和额度受到很大制约。“只有在工商用地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城市才有发展空间,否则招商引资招不进来。”他说。
针对瓶颈,不少人把眼光扩展至整个汕潮揭地区。刘文华就表示,汕潮揭三个城市各有优势,揭阳土地供应相对充足,潮州文化传承发展做得更好,应该以汕头领头驱动,与揭阳、潮州资源互补,共同谋划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原副校长陈鸿宇看来,汕潮揭在广东几个城市群中,无论是从空间区位、交通基础,还是文化认同的角度,都是融合程度最高的。虽然汕头多个方面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三市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接近,不至于出现强烈的虹吸现象,各市的产业结构、公共资源布局的互补效应较强。
陈鸿宇认为,以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引领,汕潮揭内部具备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基础,但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打破,全面的实质性合作进展仍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各城市内部也要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彼此。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高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