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南都《财经大局观》第12期 对话广外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

赋能双循环 大湾区是重要枢纽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19日        版次:GA15    作者:许爽

  采访嘉宾简介

申明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广东省粤商研究会会长。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独角兽企业,还需要关注大量的斑马企业和瞪羚企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广东省粤商研究会会长申明浩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上,斑马企业和瞪羚企业能够不断增长,应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上发展的基本面。

2021年,为何国内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信心在大幅增加?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机遇?申明浩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解读了相关问题。

市场对大湾区经济活动信心增加

南都:从各种调研或景气指数来看,市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活动的信心在增加。您对此怎么看呢?

申明浩:市场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必然的反应。无论从产业供给端、消费端、国际贸易进出口来看,还是从产业增长带动效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表现都符合市场期望。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产业链配套最齐全的区域。目前,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除了煤炭开采业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了联合国40个工业大类,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链组织能力非常齐全。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罕见的超大市场规模。粤港澳大湾区GDP约占全国12%,相当于韩国的经济体量,韩国目前世界排名第11位;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7000万,202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3.6万亿元,约等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总和,巨大的市场消费体量将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增长。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外贸最大的集中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广东省95%外贸进出口总额集中在珠三角区域,约占全国总额1/4。而香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之一,贸易出口总额比广东省还要庞大。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世界创新的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在快速崛起。大湾区PCT国际专利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19年发明专利数量超过33万件,在四大国际湾区当中也位居首位。

粤港澳大湾区还在“互联互通”方面表现出色,在一小时城市生活圈中,坐拥广州、深圳深圳、香港三大特大级国际化都市,GDP均超2万亿元,这在世界主要经济区域中,亦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大湾区经济产业辐射能力足以撬动珠江流域九个省区、4亿多人口的发展。尤其在新冠疫情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复工复产复试复学的进程相对顺利,向世界充分展现大湾区经济发展与产业链的韧性。

大湾区在企业创新方面仍有差距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即将迎来两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若要跻身国际一流湾区,哪些方面需要优先考虑?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大有作为?

申明浩: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体量已与韩国、俄罗斯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当,但是与国际三大湾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均GDP相对较低。得益于规模大、人口多、面积广等因素,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但GDP单位产出低仍是不争的事实,人均GDP仅仅是旧金山湾区、东京湾、纽约湾等国际一流湾区的1/2乃至1/5。

另一方面,大湾区在企业创新方面亦有较大差距。从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不含科研院校)排行来看,2015年之前,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全国仅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2016年以后,小米、比亚迪、腾讯等科技企业陆续榜上有名,与旧金山、东京湾区等坐拥动辄十余家百强创新机构的国际湾区相比,仍有差距。

此外,大湾区在PM2.5指标、城市化品质、人均绿地、公共配套设施等宜居宜业指标上有待加强。

南都:那么,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大有作为呢?

申明浩: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优先考虑完善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要自立自强,尤其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技术开发以及市场化等一系列创新链条;二是改善加速“软环境”的互联互通;三是“放管服”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四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有巨大潜力。

注重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南都: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对各个城市群具有不同的定位,各城市群之间如何协同发展,多而不乱,大放异彩?

申明浩:《规划纲要》提到的是要优化提升中心城市,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有所差异、有所侧重,其他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属于节点城市。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而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协同发展,将各个城市的优势捆绑,共同发展,形成包容性的新发展格局。

未来,四个中心城市作为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或将在总部经济和服务业中心等方面做好发展。由于其他珠三角城市尚未具备高端要素集聚的能力,四个中心城市集聚的高端要素将向周边城市辐射,从而形成未来制造业协同发展布局。

整体来看,部分高端研发制造环节留在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制造业上中下游的联动发展,填补过去产业链空白点(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等一些高端环节的空白点),从而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引领更多具备集成产业上游和核心基础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是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建立示范。

南都:过去的四十多年,广东主要发展以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当前,全球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谋求新发展?

申明浩:当前,全球的不确定性增加,也没有短期内出现明显平缓或减少的趋势。在外贸需求不确定性增高、国际贸易受制于疫情的大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下,叠加国际大环境因素考量得出的战略发展方向。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将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

从产业关联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是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关联度最密切的地区,主要布局在制造业下游、终端行业,在家电、建材、智能手机等领域占据较大份额。其中,高端消费级无人机就占据世界70%-80%份额。上述与国外的产业关联度,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经济循环的重要终端产品基地。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国内的关联度也非常高,在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大湾区也是国内消费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比如众多电商平台的最大交易额就发生在广东,需求端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经香港办理的国际招商引资和国家对外投资亦占到全国的7成以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也提出香港将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大循环的促成者。未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大湾区将成为重要的枢纽。

南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FDI投资将有哪些新趋势?

申明浩: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FDI增长率有所下降。由于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力指向明显的加工业被转移出去。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在不断吸引高水平FDI。部分企业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在自主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转型较为成功,特别是在智能硬件、专业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在吸引FDI方面具有更大发展空间。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将承载制造业的空间拓展到周边节点城市,形成总部加基地的产业模式,为打造高质量生活配套基础设施,接纳高端人才创造了条件,也为服务业投资迎来新机遇。

此外,大湾区建设的城市群的背景下,产业链呈阶梯式分布,有利于制造业产业链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布局,缓解珠三角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三种替代类产业值得关注

南都: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在八大重点工作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处于首位,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有哪些利好、先发优势并加以巩固?

申明浩:从去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始,中央就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要支持北京、上海和粤港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与《规划纲要》当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非常吻合。

相对于其他城市群而言,大湾区在部分产业发展上已经具备赶超发达国家的实力,比如5G基建等。但是,目前我们仍有不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这种情况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完成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使得中国的科技产业能够更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在现有产业链配套方面更加完善,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当仁不让。

接下来,大湾区应当率先担负起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等基础科学研发平台的重任,突破技术封锁,提升我们的产业关键技术能力。

此外,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主要以产业主导,而非科研院校主导。这也为其他地方探索一条能够符合自我的产业发展的模式的提供一些借鉴。

南都: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哪些产业值得关注?哪些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机遇?

申明浩: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有三种替代产业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种是进口替代型产业。过去,粤港澳大湾区部分产业高度依赖进口。在疫情、贸易保护主义、产业链断供等因素制约之下,我们要更为强调这部分进口替代性较高的产业。

第二种是材料替代型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旺盛,过往通过进口获取的新材料、高端材料要逐步被替代。

第三种是标准替代型产业。过去产业发展水平不足,生产标准较低。随着中等收入家庭的增加,通过境外消费满足高标准需求的情况增多。未来,一些标准替代和提升的产业也将迎来机会。

总体而言,我们会观察到,大湾区在算法驱动硬件、软件驱动硬件、智能设备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数据来看,我国数字经济贡献率大概在36%,远不及发达国家60%数字经济贡献率。实际上,我国互联网消费场景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是全球领先的,但我国生产领域的数字化相对落后的。因此,在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之下,数字化如何提升?传统工业的产业发展将是新的风口。同时,行业基础性软件、智能管理系统将是发展方向。

除了上述提及的产业升级外,消费升级亦是一大发展方向。譬如高端的消费品,高端的服务业以及生活提升档次的服务业等,亦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看到,疫情亦推动了云产业的发展,包括各种语音产业、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买菜等线上活动,也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当前,大家都在讨论,第三代的互联网是什么?虽然尚未有定论,但是,我认为应该是全信息的、全息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计算、VR和和AR等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技术,使得我们可能有更多的立体化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表达,也促使一些内容产业迎来空前的爆发。这些产业在大湾区中是有机会,而且在全国应当也是有机会的。

大湾区独角兽的行业分布广泛

南都:与2017年情况类似,2019年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数量,与杭州等地仍有不少差距。大湾区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们应如何扶持潜力企业?

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确实有差距。

从结构上来看,独角兽企业多出现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云技术等行业。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杭州,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两个领域比较突出;而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均衡,同时由于制造业技术条件良好,大湾区独角兽往往具有硬件智能的底色。

不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独角兽企业,还需要关注大量的斑马企业和瞪羚企业。广东拥有超过500万家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全国拥有3000万家企业,中小企业也占绝大部分,这些中小企业才能够代表大部分企业,只有这些企业升级转型发展好,才意味着大湾区整体建设发展好。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标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或硅谷101公路。上述两条公路皆以聚集大量富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而闻名。我认为,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上,斑马企业和瞪羚企业能够不断增长,应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上发展的基本面。

一方面,我们要做好行业战略资讯的收集和发布,帮助创业者了解新兴发展的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去伪存真,甄别潜力企业,识别虚假企业。

而在金融领域方面,除了为潜力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外,我们也要在专业化赋能方面加大支持,尤其是帮助创业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等。这些金融方面的支持,对于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包括更多的斑马和瞪羚式企业的高速成长,都是有帮助的。

采写:南都记者 许爽

实习生 温昊 伍彦宇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