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发布会在穗举行,18个案例展现广东营商环境改革成果

各界嘉宾论营商环境改革:不能只着眼于指标评价,应多关注企业需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30日        版次:GA10    作者:蒋臻 李鑫 李宛真 钟丽婷 杨丽云 关婉灵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发布会现场圆桌论坛环节。 南都记者 马强 摄

优化营商环境,广东各地有何创新?12月29日,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发布会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南方都市报社联合主办,这是双方连续第三年合作。会上公布了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十大优胜案例”“法治保障优胜案例”“抗疫暖企优胜案例”。与会专家、学者和政府单位代表围绕“强化法治保障 营造公平透明营商环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两家智库给出优化营商环境决策建议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在会上作主旨演讲。他指出,近年来,广州通过完善法治和制度体系建设,连续出台从1.0到3.0的改革政策,营商环境大幅度改善。广州通过立法,把营商环境的一些优化政策确定下来,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高于现在流行的世界银行的评估标准以及国家发改委所设的指标。

尹涛介绍,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是新型智库,2017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对营商环境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于广州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他提出了“四化”的建议:必须在理念上更加“法治化”,在制度建设上更加“系统化”,在政务服务上更加标准化,在技术支撑上更加“数字化”。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海军在会上致辞。他指出,南方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到了关键时期,当前,南都在“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从原来单一的报道者、传播者的角色向研究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

2018年,南都设立营商环境课题组,持续关注国内外营商环境的改革动向,研究范围从广州扩大到广东全省,再扩大到大湾区,领域和深度不断得到延伸。通过系列报道,南都全方位记录和解析近年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工作的努力和样本案例,通过走访、调研、访谈之后形成研究观点,连续3年撰写调研报告,编制营商环境榜单,为广州、广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会上,南都营商环境课题组牵头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赵安然发布《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备忘录》;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作主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发言。

18件案例展现粤营商环境改革亮眼成绩

11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联合发起“2020年度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案例评选活动,这是课题组连续第三年开展该活动,今年的评选范围扩大到全省。最终,共收到132个案例,数量是去年的2倍。

经过由各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近半个月的筛选、走访、研讨,活动选出了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十大优胜案例、五个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法治保障优胜案例和三个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抗疫暖企优胜案例。获奖案例在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会上,三位获奖主创单位的代表分享了案例的相关情况。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洪森作主题为“深耕细作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系统性创新”的分享;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奕茂作主题为“佛山‘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的分享;汕尾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彭武勇作主题为“汕尾‘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的分享。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和政府单位代表围绕“强化法治保障 营造公平透明营商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智库建议

  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 

营商环境改革要有“战略定力”

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发表了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题演讲。她表示,从对十几个城市的实地调研、持续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许多城市的营商环境改革刚开始都是从“指标”着手的,包括对照世界银行的指标、国家的指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规定动作”。而今年呈现出的趋势是,各城市部门改革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指标、数字上的成绩。“这也说明,很多部门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

营商环境改革的另一个趋势是“条块内部向条块外部延伸“。柳立子表示,当部门在自己的领域实现突破以后,就会感受到相连板块的阻力,从而希望做整体突破,继而就是推进城市间的联动。此外,当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深入推进,各部门也从原来的被动应对考核到主动采取行动进行改革。

谈到营商环境改革的现存障碍,柳立子表示,由于以往的审批以部门为中心,如今要进行以企业为中心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客观上需投入更多时间、人力、财力探索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另外,在新的“一网通办”框架集成下,线上线下服务系统和标准要进行对接和融合,也是一个难题。“我们在办事的过程中发现,在网上查到的办事信息和政务大厅现场办事不匹配。根据首次全国政务服务体系普查数据显示,真正实现从申请到办结全流程线上办理的事项比例其实不足5%。”

针对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柳立子提出了三个解决路径。首先,改革牵头统筹部门的角色非常重要,其要有明确的价值主张和战略判断,要有清晰的改革目标蓝图来指导整场改革,“不能改着改着就忘记了目标。”同时,牵头单位还要把总体改革任务分解,分阶段制定行动方案和技术路线。“尤其是数据平台建设,这是很专业的工作。对于数据平台权责的划分,希望设置‘部门+专家’的专业委员会,尽量避免部门之间的拉锯。”柳立子说。

第二个路径是“法治化”。柳立子认为,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开放等环节的主体责任和技术要求方面,目前法律法规是“缺位”的,要进行“补位”。同时,也要梳理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快立改废释。柳立子还建议要落实“容错免责机制”,为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产生无意过失的单位个人,未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串通侵害公共利益、没有牟取私利,可以免予追究责任。最后,对改革事项要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操作流程和内部制度。

“如果把营商环境改革也当作‘机构改革’,那么和以往改革相比,它在规则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这是一场‘引入观众参与裁判评分的竞赛’,‘观众’就是办事的企业群众。正因如此,这是一场开始了就停不下来的改革。”柳立子说。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牵头人赵安然: 

市场主体才是营商环境改革的阅卷者

南都营商环境课题组牵头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赵安然在会上发布《2020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备忘录》,分享广东各地营商环境建设成果,观察深化改革经验与成效、壁垒与障碍,并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决策建议。

她介绍,课题组今年从全省范围征集到候选案例132件,涵盖了商事改革、行政审批、缴纳税费、获得信贷等热点领域。从案例可以看出两个趋势:一是更多城市、政府部门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进程,在前两年改革基础上,今年成果显著;二是涌现大批集成式创新、全流程再造新模式。

通过对今年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的分析和调研,课题组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创新经验亮点。一是改革向纵深发展,有别于前两年单个部门单元式改革、系统内部改革,今年多个领域出现了集成式改革经验;二是智能应用再扩展,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各领域智能化,智能技术不仅让政务服务更便利,还能拓展到大数据分析等新领域;三是疫情之下暖企落力,各地纷纷迅速出台“惠企”措施,提供减免租金、降低税费、用工补贴等支持;四是加强法治保障措施,《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2021年元旦开始实施,是广东首部保障营商环境改革的地方性法规。此外广州还探索了“法治联合体”的共建治理新模式。

课题组还发现了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就指标论指标”现象明显,二是“多一个终端就是多一个壁垒”,三是“制度先行不代表落地执行”,四是宣传不到位。此外,今年课题组和广州市工商联多次对企业调研走访,受访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疫情后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招聘难,规模越小的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越强烈。

课题组对未来的营商环境改革也提出了几点思考。市场主体才是营商环境改革的阅卷者,改革不能只着眼于指标评价,还应多关注企业需求;打通壁垒的手段是制度和共识,应建立多部门的兼容性制度;为创新改革提供顶层设计保障,鼓励创新改革;除了精准化宣传,还要注重无差别化宣传,进行社会性的广泛宣传。

  圆桌论坛

  “广州一直是个有‘法治土壤’的城市”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政、研、企领域的多位嘉宾围绕“强化法治保障 营造公平透明营商环境”进行交流讨论。

“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推进法治化”

“今天参加发布会后,才发现原来关注(营商环境)少了。”广州托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徐智峰表示,发布会让他了解到很多政府部门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认为,企业要与政府多接触和交流,一方面,要学习、理解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再有围墙。徐智峰建议,商事调解中心要发挥更大作用,让企业之间不必事事都“对簿公堂”。

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主任彭波表示:“调解的优势在于,灵活、效率高、保密,我们总结为‘不伤和气还保密,调解成功才收费’。”他介绍,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今年成立,目前有一些正在调解中的案件,其作为一个法定机构被写进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他也提到,目前商事调解的市场和制度还不完善,希望通过该中心的先行先试,倒推商事调解制度发展。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委员会企业组组长曹志伟认为:“营商环境的改善没有终点,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推进法治化。”如何推进法治化?曹志伟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要对基层执法监督到位;第二,法院执行工作还有持续改善的空间;第三,政府的权限范围还需细化,应当明确有权管理的范围。

谈到法院执行话题,广州互联网法院执行局局长赖俊斌表示,从2016年以来,全国的法院针对执行难的问题都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广州互联网法院作为新兴法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手段,努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法治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会努力营造好法治营商环境,也希望社会各界对法院有更多支持和配合。”赖俊斌说。

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

广州在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方面有何经验?广州市律师行业党委专职副书记龙晓林表示,广州一直是个有“法治土壤”的城市,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法治的作用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目前,广州在做的首先是“谋篇布局”,包括三个规划:法治广州的建设规划、广州法治政府的建设规划、广州法治社会的建设规划,从各方面推进完善法治建设。

在企业最关注的制度、执行、服务三个方面,首先广州的地方配套制度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全市有地方性法规83件,政府规章11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1594件。“在提高制度质量方面,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征求企业家、行业协会、商业协会等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法治联合体这样的方式,集聚法律从业者及更多相关企业的意见,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执行层面,持续推进执法精细化、有温度。广州从2008年就开始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规定,把处罚标准做得更细。另外,目前在针对新业态、新产业,比如电子经济、游戏、网络产业等市场主体出现一些轻微违规违法的行为,广州也提倡包容审慎监管,区分不同的情况来采取行政指导或教育的方式。“我们现在推出的‘双免’清单,就是对某些轻微违法行为可以免行政处罚、免行政强制。”

服务方面,龙晓林表示,广州三年来一直提出要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的城市。目前广州全市有律师超过1.7万人,790家律所。“我们也通过各种途径让律师更专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律师服务之外,广州也不断推进公证、鉴定、仲裁、调解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

统筹:南都记者 蒋臻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李鑫 李宛真 钟丽婷 杨丽云 关婉灵

实习生 罗紫阳 钟梓悦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