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继续加快

专家预计明年一季度GDP增速达1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16日        版次:GA04    作者:新华社

新华社电 11月国民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显现。12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11月份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全年经济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值得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1-11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付凌晖表示,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在增强。此外,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都创了年内新高,说明经济运行稳步恢复态势得到巩固和提升。

经济指标继续向好

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

具体来看,一是三大产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4万亿斤,同比增长0.9%,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生产小幅加快,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

二是三大需求继续回升。消费市场销售继续恢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个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在增强。放管服改革成效继续显现,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从目前来看,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同比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效益在改善,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7%,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企业的市场预期在改善。11月份制造业PMI为52.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均为年内新高。

四是就业民生保障有力。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继续回落0.1个百分点,已经接近上年同期水平。食品价格继续回落,11月份保供稳价的成效继续显现。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

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继续加快

付凌晖表示,无论生产还是需求,都在稳步回升,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

从生产来看,恢复面扩展,平衡性改善。

从需求来看,需求回暖态势巩固,而且内生性增长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稳步回升。从消费来看,升级类的商品销售增长速度比较快,限额以上的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增长40%以上,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都在20%以上,这说明消费带动作用从前期以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支撑,逐步恢复到正常的以升级类消费带动为主。

从投资来看,市场投资活力增强,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增强。此外,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都创了年内新高,说明经济运行稳步恢复态势得到巩固和提升。

“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常态运行,相信全年保持一个较好的增长水平值得期待。”付凌晖说,从下阶段来看,全年中国经济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预计明年经济逐步

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展望明年经济,付凌晖表示,明年经济运行有不少有利因素,经济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可能性较大。此外,由于今年基数较低,从速度上来看,增长可能会比较快,但是并不说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由于疫情使经济增速下滑,基数较低,明年我国实际GDP增速将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预计明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将达11.4%,到第四季度下滑到5.4%左右,呈现“前高后低、逐季回落”的基本走势。明年全年GDP实际增速预计将达8.1%。

对于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国泰君安报告认为,预计明年预算赤字从3.6%以上回到3%-3.5%区间,同时不再发行特别国债。另外,新增专项债限额从3.75万亿元收缩至3.5万亿元左右。虽然整体政策边际退出,但整体财政支撑作用仍然较强。货币政策依然定调稳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将保持适度灵活,呈现“价稳量控”的特征。

   发布会

  解读中央首提“需求侧改革”:国内大循环内在要求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如何理解需求侧改革?付凌晖表示:“对这个问题,我想提两点个人看法,不一定准确。”第一,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积极建立完备的内需体系,这些实际上离不开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只有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造需求与供给的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推动需求侧改革,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带动在逐步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消费的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我们看到新型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扩大新型消费中间仍有不少的堵点和难点,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扩大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这些方面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也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大数据和行政记录无法代替人口普查的作用

12月15日,南都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采集人口资料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由于大数据覆盖人群不全、缺少精确的个体信息,行政记录口径标准不统一、信息更新滞后,两者目前尚无法代替人口普查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口总量、结构、分布等状况,是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人口流动频繁,社会公众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在增强,全面摸清人口底数的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完善,获取人口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但总的看,仍无法替代人口普查的作用。”付凌晖解释,大数据可以快速反映特定人群的趋势性变化,行政记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行政登记管理人口的信息,但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数据覆盖人群不全,缺少精确的个体信息。行政记录口径标准不统一,信息更新滞后,目前都不能提供统一时间点的全量人口信息,尚不能代替人口普查的作用。因此,尽管开展人口普查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世界各国也在普遍以五年或者十年为周期,定期开展人口普查。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2015年到2024年已经开始和准备实施人口普查的经济体共有230个,覆盖全球人口90%以上。2020年是这一轮人口普查的高峰,有76个国家预定开展人口普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经济体推迟或暂停了人口普查。我国是如期开展人口普查的经济体之一。

付凌晖称,为了确保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严格执行普查方案,确保普查各项要求不走样、不变形。二是认真组织现场登记,坚持不重不漏,准确采集每一条信息,确保普查源头数据真实可信。全面采用电子化采集,实时上传,有效杜绝中间可能的人为干扰。三是有效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辅助作为普查现场登记、开展数据比对校核的重要手段,切实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四是坚持依法普查,加大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普查造假、弄虚作假的行为。

  数据发布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

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

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采写: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