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陈立辉接受南都专访,谈广东产业发展蓝图:

如何从研究到量产?广东制造业应打通“产学研用”政策关节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11日        版次:GA08    作者:吴璇 冯宙锋 刘宝洋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秘书长陈立辉接受南都专访。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今年,广东谋划选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对未来广东产业发展的蓝图有了清晰描绘。这一战略对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应如何借此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定等问题的解决?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秘书长陈立辉。

从“做大做强”向“做优”转变

南都:在当前国内外特殊形势下,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立辉:首先,有利于广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升级产业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通过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可以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增强自主创新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集群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对产业供给结构的不断升级,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的国内市场需求扩张,真正做到积极占领产业高端与精细服务人民生活需求齐头并进。

其次,对引领带动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还可以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贡献广东先行经验,体现广东担当。

南都:这一战略的提出将解决广东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陈立辉: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1/8左右,整个制造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广东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经济体量,想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有新的谋划。这个战略实施正是着眼于下一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广东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比较均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非常发达。但到了目前,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影响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时候,我们短板就显现出来。所以第三产业也应为实体经济服务,核心还是要有制造业。

制造业要发展,就必须对广东的制造业进行一个总结,提出发展目标。所以就总结出“双十产业集群”,一个是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一个是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20个产业集群,是未来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这20个产业集群中,十大支柱产业代表着广东省目前产业发展的传统优势,诸如智能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广东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十大新兴产业代表着广东产业发展的未来,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

广东打造20大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振兴壮大实体经济,同时解决我们面对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整体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实现协调发展这样一个目的。

南都:你刚刚提到,该战略的提出是对广东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与以往的发展思路相比,有哪些新的变化?

陈立辉:我们的产业以前讲做大做强,现在讲做强做优。传统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它们已经很大很强了,可以说在世界的排名都比较靠前。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它做优,新兴产业怎么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双十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把做“优”放在第一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广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本身的发展质量,制造水平、盈利水平和创新水平都是主要体现。

二是要有更强的竞争力,要有优质产品、一流名牌,能够满足我们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东有些产品在全国很有名,早年就以“粤家电”闻名于世。空调有格力、美的;全国5大手机生产厂家,有4个在广东,OPPO、vivo、华为和中兴。广东制造比比皆是。

所以,如何把这十大支柱产业做得更好?作为未来广东发展增长器的新兴产业怎么能够更快成长?应该是这20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广东省政府目前出台的若干政策,包括税收、人才和创新扶持等政策都是围绕这个方向在布局。

基础研究应加大投入

南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东这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哪些优势?

陈立辉:首先,“双区驱动”战略带来的系列政策红利助力广东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了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集聚与自由流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广东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综合实力领先,市场消费规模巨大。2019年,广东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和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0.4%,连续37年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消费促生产,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

另外,广东产业配套齐全,完整产业链优势也很突出。广东还超前布局了新基建,这也有助于产业集群“赋能”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南都:广东产业发展的不足在哪里?

陈立辉:回顾广东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三来一补”开始,基础研究投入就不足。不过,那时候不需要研发,外面原材料过来,装配好就卖出去。长期形成习惯,所以对原创和基础研究投入不够。

同时,对整个基础工业重视程度不高。基础工业就是原材料、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这一块。因为在“三来一补”的情况下,很多技术都是国外的,不需要经过自己原创,简单加工、装配好就可以卖出去,所以造成了广东产业“两头在外”。这种“挣快钱”的方式,到今天整个发展短板就凸显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20大产业集群里面,好多是属于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另外,广东的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较慢,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有待加大,企业不想改、不会改、不敢改问题较为普遍。

还有就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链竞争力亟待提升。工业产品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平台载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水平、高附加值的工业园区偏少。

南都:如何解决“缺芯少核卡脖子”的问题?

陈立辉:这在广东是很典型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的规划里提到了两点,一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产业链现代化”。就基础而言,我国的工业门类41大类,广东占了40类,广东什么都有,但是基础不好。例如集成电路。我国集成电路的重点在上海,广东落后几代,虽然广东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大省,但这方面的基础较弱。

“三来一补”当初就是补终端,原材料都是外面进来的。这样的基础支撑不起来这么庞大的工业体系。

这几年广东幸运地出了一些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以华为为代表,对基础研发非常重视。这也是广东的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能发展到今天成就的关键所在。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有品牌,才能够在全世界有影响力。若还是停留在以前的“三来一补”两头上,还是一种低端的制造水平,肯定不行。

现在省里也非常重视了,这几年都在加大基础研发的投入,成立很多重大专项,成立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这些都投入非常大。

要从最基础、最基本做起来,重视基础产业,例如先进材料、半导体等。同时,要加大对关联产业的投入,一是政府投入,二是通过大基金包括社会募资来改变整个广东的产业结构,使广东整个产业科学化,成为一个体系。

需加强对大院大所的重视

南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广东还需要完善哪些配套设施来为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撑?

陈立辉:发展好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主要应做好五方面设施配套:

一是政策配套。加快完善“五个一”工作体系,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

二是创新配套。着眼集群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高水平创新要素体系建设,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三是人才配套。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依托“双区”面向全球汇聚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并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

四是金融配套。提升金融服务集群建设能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集群中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

五是营商环境配套。实施好惠企政策,大力降低要素成本,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南都:广东近年来也很重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陈立辉:广东现在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所以对一些基础研究投入比较大,例如建设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其科研水平在全世界都可以领先。这都体现出广东对基础科研的重视。

现在布局上已考虑围绕一些基础产业来投入,但它是周期比较长,回报比较慢,如果没有一定的恒心,没有一定的产业规划是坚持不了的。还是回到芯片这个例子,为什么早期不投资?因为这是投入强度很大、回报时间很长的。那时候“三来一补”日子过得多好,不需要再投入,所以不重视。

另外,我认为广东还要加强对大院大所的重视。广东文化比较包容,但目前对大院大所的潜力挖掘还不够,“产学研用”融合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升。

南都:如今各地都在“抢人”,广东的优势何在?

陈立辉:现在抢人才也确实竞争很激烈,各省都出台了很多很有吸引力的政策。广东总体而言有先天的优势。一方面,广东有较好的科教资源,拥有如中大、华工等知名高校。另一方面,广东有较强的区域优势,有影响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的示范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深圳作为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很多政策红利。广东如果把规划做好,政策落地好,对于吸引人才有非常好的条件。

南都:在人才体系的建设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才?

陈立辉:一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优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企业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健全人才市场供需对接机制。

二是夯实制造业人才培育基础、着力开发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培育壮大三类人才队伍,第一类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是知识型、技术型、创造型的“广东技工”人才;第三类是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创新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模式,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四是营造产业集群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重视留住本地现有人才,解决本地人才工资、福利等具体问题。把外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畴,破除落户、就医、子女教育等民生社会领域方面的政策障碍。建立内地与港澳更加紧密的民生对接机制,吸纳香港澳门台湾制造业人才来粤干事创业。

“产学研用”连接点尚未建立

南都:广东在“产学研”融合方面还需要有哪些完善?

陈立辉:“产学研”融合方面,我觉得现在核心问题就是从研究到实现量产,关节点没打通。

南都:问题出在哪里?

陈立辉:从原始创新到变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个政策方面还没完全打通。高校也好,研究所也好,科研人员原始的创新成果怎么变成产品?有什么政策让我们的科研人员有获得感?这方面的政策还没有全打开。

例如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研发的成果是他单位的还是他个人的?这个很难界定。成果转换之后,他个人能够享受什么政策,目前也没明确指导意见。

这方面我觉得目前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很好,但是落地还差那么一点,“产学研用”我觉得关键就在这一点。

因为现在整个技术的发展,在研发阶段可能通过课题能实现突破,而在变产品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规模、利润、品牌等若干问题,这里面就需要很多政策、大的环境来配合。如果这个解决不了,“产学研”到“用”这一关还是很难,体制机制上这个连接点还没有建立。

南都:成功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立辉:有些学者在分析为什么美国的科技那么强大,它的原创技术为什么有那么多?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美国有庞大的市场,所以现在我国也提出内循环为主。通过市场的流动,带动了很多资金、要素、人才的聚集,核心就是市场大。这就是资本的逐利性,哪里市场大就在哪里投入。所以我们现在做国内大循环,先把国内市场做出来,需求大了自然可以把人才、技术聚集起来。

第二就是美国有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投资制度。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聚集世界财富。在硅谷,遍地都是风投。科技人员有个主意,哪怕不是成品、产品,有个点子,它就可以投。投行投资,科技人员通过研发,自然有些公司会把产品进行优化、宣传和推荐,实现量产。它是一整套链条,非常完善。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科研人员的有些主意没人关注,也没有政策机制,投资公司不能够做好下面的流程。当然,美国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一定要诚实,一定要有对投资者的回报。所以他们风投100个企业,有2个企业成功就能回收投资,是非常良性的循环。在这方面我国改革的路还很长。

要一张蓝图做到底

南都:如何理解“集群”的概念?

陈立辉:集群,以前叫聚集,我理解就是企业凑在一块,从搞园区到引进一大批企业进来,中间必须有连接关系。集群是由整个产业链连在一起、串在一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为什么广东整个工业比内地省份走得更快,也是因为广东这个链条非常好,集群效应凸显。

比如说以前做音响。外省的一个客户跟我们讲,跟广东企业根本就竞争不起来,因为他买一个材料,要跑遍好几个地方。但当时在广东可能就在一个镇里面什么材料都有,不用出门。因为成规模、成体系,所以成本很低,开个模具,在广东可能10万块钱,他那边要五六十万。

这就是集群的效应。一些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链。集群应该是一个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几百个小厂,企业能够在一起互相交流,知道供需关系,知道整机厂需要什么元器件,需要什么材料,下游产业能跟得上。所以现在的集群,要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

南都: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分别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立辉:现在有一句话,叫“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指政府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规划谋划方面有所作为。很多外国人羡慕我们的体制,因为中国有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能够走到底,这是“有为的政府”。政府把广东20大产业集群谋划出来,指出怎么发展、哪个是重点,然后调度资源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里面包括各种税收政策、补贴政策、扶持政策。

什么是“有效的市场”?市场是逐利的,哪里利润好、发展好,资金资源就向哪里流动。广东这几年培育了很多投资基金,包括借助国家力量,把资金引到广东来,这就是市场作用。市场和政府结合起来就能够让产业发展得更好。

南都:对于更好地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你有哪些建议?

陈立辉:既然规划有了,就要一张蓝图做到底。因为产业集群是聚集了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共同的谋划、归纳。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可能不是说一个5年计划能完成,所以要朝这个方向做到底。

首先,要以战略性产业集群为抓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目前,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已纳入省重点专项规划《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应谋划建立完善“五个一”工作体系,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

其次,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基础问题。抓实“广东强芯”行动,支持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支持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做大做强。有必要着力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为广东的传统产业已经非常有规模,而十大新兴产业里面,有很多面临创新的问题、基础工业的问题,这些发展起来广东才能真正做优做强做大。这里面就需要“有为的政府”的作为。很多在早期是大投入的,可能长期没回报,但也要投入。

另外,要持续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广东制造质量品牌,积极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同时,优化提升发展平台载体水平,大力降低要素成本。

还要发挥好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我觉得广东应该更进一步发挥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

   声音

我们的产业以前讲做大做强,现在讲做强做优。传统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它们已经很大很强了,可以说在世界的排名都比较靠前。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它做优,新兴产业怎么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双十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把做“优”放在第一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广东有较好的科教资源,拥有如中大、华工等知名高校。另一方面,广东有较强的区域优势,有影响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的示范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在整个技术的发展,在研发阶段可能通过课题能实现突破,而在变产品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规模、利润、品牌等若干问题,这里面就需要很多政策、大的环境来配合。如果这个解决不了,“产学研”到“用”这一关还是很难,体制机制上这个连接点还没有建立。

一些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链。集群应该是一个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几百个小厂,企业能够在一起互相交流,知道供需关系,知道整机厂需要什么元器件,需要什么材料,下游产业能跟得上。所以现在的集群,要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

——陈立辉

统筹:南都记者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实习生 潘浩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刘宝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