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二手号码以“清白”,不应是社会治理的难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7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只因新办了一个手机号,就莫名成为多家公司的“讨债对象”,甚至因此遭受长达一年半的骚扰。近日,读者赖先生向南都“记者帮”反映了他的遭遇。赖先生表示,尽管自己每次都解释了借款人不是自己,但依旧会收到催债短信和电话,不胜其扰,希望记者帮关注。

为何莫名其妙被欠债?记者使用赖先生的手机号分别登录京东金融APP,实名认证显示该账户用户是一名姓邹的男子,并非赖先生,他在京东金融的欠款于2018年4月开始未归还,拖延至今已处于逾期和违约状态。

看来,真正欠债的不是赖先生,而是其手机号的前主人。

赖先生的遭遇并不罕见。像赖先生这样,买个新手机号却频繁接到催债电话者有之,用刚买的手机号注册APP却被告知该号码已被占用者也有之,每一件看上去都不是大事。但只要摊上,不幸成为当事人,就都会为之苦恼甚至烦躁。

症结在于二手号码。消费者表面上拿到的是新号,但实际是个二手货。在此之前,这个号码由于各种原因被原用户注销、废弃,经过一段时间的冻结期后,运营商又将其“二次放号”,重新上市销售给了新用户。

症结虽在于二手号码,可从专业的角度,二手号码的存在又有合理的一面。受制于人口基数巨大和号码资源有限,二次放号有利于循环使用,是有效盘活闲置通信资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

长期以来,二手号码一直存在,但过去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信,二次放号带给消费者的麻烦并不算太严重。当下则不同,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各种APP应用都需要绑定手机号,大量手机应用均需用手机号注册,手机号码和个人的关系捆绑得越来越紧,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所使用的号码一旦不“清白”,就会像赖先生那样,面临严重的困扰。

运营商将二手号码重投市场时为何不彻底清零?在这个问题上运营商也有自己的苦衷。就法理而言,如果弃用号码,只有原机主才有权限对APP账户进行解绑,但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往往不会做这个工作,而是直接扔掉手机卡了事。甚至有的消费者申领手机号的目的就是为了随后弃号。类似情况就可能导致二手号码的信息很难彻底清零。

既然如此,像赖先生这样的消费者难道就只有默默忍受或者被迫弃用这两种选择?

一位专家分析认为,暂时还找不到很好的措施,因为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用户号码绑定第三方服务的问题,而目前也缺乏有效机制来管理二者之间的捆绑关系。

专家所说未必没有道理,但如果跳出技术范畴,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二手号码之困,是不是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首先,是不是二手号,如果是,其清理工作做得如何,消费者的这种知情权必须保障,从这点出发完全可以对运营商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应建立一种协同机制。当前行业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正着手建立数据互通平台,协调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有望通过协同管理解决问题。

手机号串号事虽小,但却可以极大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不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