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吴璇 社区吹哨、党员报到。近年来,韶关市坚持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城市基层党建新理念,打造党员下沉社区管理平台,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起了“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据了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韶关市295个社区(村)“吹哨”开展活动3.2万次,有效解决了10120多件群众的急事、难事。
创新构建云吹哨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韶关市委从2020年1月28日开始持续组织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全市6万多名党员在社区一线当起了基情防控宣传员、排查员、管理员、督导员、防护员、服务员、卫生员、资料员。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党组织统筹能力弱等基层治理短板,2020年4月韶关市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的工作方案》,建立了“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开发“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微信小程序”,搭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云吹哨平台,推动全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常态化制度化,以“信息化”之哨赋能基层治理新活力。
常态化报到工作启动以来,全市295个社区(村)“吹哨”开展活动3.2万次,参加活动达33.75万人次,服务时长达88.9万小时,有效解决了10120多件群众的急事、难事,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和点赞。
每个社区约200名在职党员定点志愿服务
近6万人次到社区报到,开展3万多次活动......韶关通过实施“三个双”顶层设计,形成实战化动员力。采取线上自选+调剂“双选”方式确定报到地点,确保每个社区工作力量都得到有效满足。实行网格党组织专兼职“双团队”运行,提高报到党员的组织化管理水平。实施党员、群众“双发动”,提高党组织组织动员力。全市292个社区(含59个城中村),平均每个社区有约200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定点志愿服务,增加了近40倍的社区工作力量,大大提升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韶关还着力构建“三八八”基层党建常态工作法。通过突出三项“吹哨”重点任务,确保社区党组织“吹哨”有的放矢;列出八大方面具体职责,让在职党员报到有位有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6万多名在职党员利用业务时间,广泛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清理、创文巩卫、无物业小区围蔽管理、民法典宣传等工作,解决了上万件群众关心关注热点难点问题。
动态化联动跟踪问效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必须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理的方方面面。
针对下沉社区“哨声”音量小、回应少等问题,韶关建立联动机制,依托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完善跟踪问效制度。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政法、住建、公安、民政、自然资源、消防、工青妇等单位建立定期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利用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等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发挥区域统筹协调功能,实施综合执法、综合服务进社区,对一线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居民获得感。
此外,还通过推出实时排行榜、加强考核管理等方法,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利用报到微信小程序,建立地理位置签到打卡、参与活动云“记录”、建立后台数据汇总下载等功能模块,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参与动力。
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市直各单位党员负责人以上率下,如今,“周末社区见”已经成为了在职党员见面习惯结束语,主动“接单”到社区服务群众蔚然成风。
专家点评
专家:信息化是韶关基层治理创新的基础支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此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韶关抓住这一契机,创新了党员下沉社区的办法,探索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全市1794个单位、6万多人到292个社区报到,涉及服务时间、内容、人员、项目、时长等庞大数据量,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靠‘人工方式’无法实现及时地上下联动、互联互动、精准对接、共建共享等。”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晓辉认为,信息化手段是韶关基层治理创新的基础支持,体现了大数据智能化的现代化治理新要求。
“韶关这个创新案例,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两个创新、三级网格、四个特色、五级联创。以‘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党员下沉社区为主题,通过数字平台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提升三级网格化管理,突出四个特色,最终实现了基层治理‘市、县区、街道、小区、楼宇’五级联动。”孙晓辉表示,“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创新案例,通过信息化、实战化、规范化、动态化,大力推动在职党员常态化制度化到社区报到,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是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治理的新路径,带来许多启示,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种新的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