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广东姑娘给新疆牧场带来“远方”

扎根基层志愿服务7年,给当地孩子上梦想公开课,帮助当地居民将技能变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18日        版次:GA05    作者:黄小殷

邵书琴(戴眼镜者)和志愿者在托云牧场学校为孩子们举办活动。

“新疆最缺的是人才,我的故事能让年轻人到新疆来,并给他们一些坚持下去的力量,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邵书琴

1991年出生的邵书琴是广东乐昌人,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国际商务管理专业。2013年4月,当时在读大四的邵书琴在校道边偶然瞥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便决心放弃去外企工作的机会,奔赴边疆。

当年7月,邵书琴独身前往新疆托云牧场开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邵书琴选择继续扎根边疆,在托云牧场社区基层工作,今年已是她援疆的第七年。

援疆期间,邵书琴负责当地基层事务,还到牧场学校给孩子上梦想公开课,给他们带来牧场以外的生活见闻。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虽然当地物质贫乏,但能见证托云牧场的变化,与之共同成长,让她倍感满足。今年9月,邵书琴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将回到托云牧场继续援疆。

毕业后放弃外企工作机会,选择扎根边疆基层

2013年4月,邵书琴面临重要的择业时刻。当时,她已考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并获得一家物流外企工作机会。

偶然的一天,邵书琴在校道边看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热衷志愿活动的她瞬间被吸引。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通过宣讲会、网络等渠道了解该志愿服务后,她决定去往援疆,“在我年轻时要能干成这样一件事,值得。”经报名、审核到最终确定,邵书琴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的一名志愿者。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当时亲戚朋友并不理解她的决定,担心她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条件,期满回归后不能找到称心的工作。她父亲对此则表示支持,希望她到西部体验锻炼。

2013年7月,邵书琴只身前往托云牧场,开启援疆志愿服务之旅。

托云牧场地处高原,三面都是戈壁滩,物质条件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即使动身前查看了攻略,但到达后,邵书琴坦言当时心里还是有不小的落差。“只有亲身感受过才知道有多干燥,蔬菜只有方便贮存的白菜、胡萝卜、土豆等,变着花样吃。”

邵书琴向南都记者回忆,2013年托云牧场还没有商店,因地处偏远也无法网购;住处附近没有菜市场,买菜要到六公里外的口岸;因语言不通,和当地柯尔克孜族人很难交流。“这些都是去之前没有想到的。”邵书琴说。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为了更快融入当地生活,她尝试主动参加当地民众举办的婚礼、节庆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日常用语,尽可能消除沟通障碍。

给小学生讲“外面的世界”,带当地居民将刺绣等技能变现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除了与广东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2013年的托云牧场给她最直观的感受是年轻人太少,“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安排什么做什么”是常态。

“工作任务是繁重的,但组织也百分之百信任我,知道我刚从南方来,也额外照顾我。”七年间,邵书琴在当地基层各岗位间辗转,工会工作、纪委工作、党建工作都做过。

基层工作琐碎繁忙,收入水平却不高。“志愿者时期能拿到接近三千块钱的补贴。”邵书琴表示,“已经够用了,因为在当地,钱是花不出去的。”

邵书琴还到托云牧场学校给小学生上梦想公开课,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邵书琴回忆,孩子们曾写下他们的梦想是“想去喀什看一看”“想去喀什上大学”“好好读书,找份工作,给爸爸买辆摩托车,因为在山上走路放羊太辛苦了”……邵书琴直言:“喀什离托云牧场仅有68公里,孩子们的梦想很局限,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太少了。”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正因为如此,像她这样的志愿者们会向孩子分享见闻,给他们描绘牧场以外的世界,为他们带来一种“走出去”的可能性。“至少让他们知道自己有选择的可能,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到60公里外的克州上个初中或者职校,回来继续放羊。”

邵书琴接触过的孩子有的已到克州上初中,这些孩子假期回到牧场会热情地向她打招呼,告诉她虽然他们还没走出新疆,但非常希望能考上内地的高中,看看老师讲的“外面的世界”。

当地柯尔克孜族居民不少都处在长期贫困之中。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因为不能适应外地的环境与风俗,当地少数民族基本走不出去,她只能结合实际,帮助他们在家门口赚钱。邵书琴帮助当地居民将技能变现,给他们介绍不同的工作补贴家用——会刺绣的到刺绣合作社制售绣品,会做饭的到派出所负责餐饮……

2016年,邵书琴和在托云牧场学校支教的一名甘肃小伙喜结连理,在托云牧场组建了小家。邵书琴回忆,2017年冬天,她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为了让她补充营养,一名常走动的当地人给她送来一屉羊肉饺子。这令她十分触动,“那一屉饺子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能感觉到,在牧场这些年,有人同样也在关心我。”

宝宝出生之后,柯尔克孜族的朋友给宝宝取名叫“玉米提”,寓意着“希望”与“未来”。

7年与边疆一起“成长”,有毕业生受其触动也去援疆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最令其挫败的是不能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远方家人需要的时候没能在身边,有时会很沮丧,疲惫的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来。”

托云牧场环境恶劣,放眼望去都是戈壁黄沙,当地工作人员没有节假日。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她只能在空闲的时候请探亲假回广东,和家人短暂相聚。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心态,邵书琴的朋友圈永远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托云牧场整体物质贫乏,邵书琴曾经很难理解牧民为什么世代都生活在这里。

这七年来,邵书琴在边疆的日子也见证着托云牧场的点滴变化。现在的托云牧场有二十多个商店,能收到邮政快递,也有了买菜的地方,来到托云牧场的年轻志愿者越来越多。

“能亲身参与到托云牧场的每一处变化,那我自己的这份工作就值得。”邵书琴反复向南都记者强调,与托云牧场共成长给她带来的信念和成就感,认为这是最有价值的事。

邵书琴告诉南都记者,自己的故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她收到了各地年轻人来信,称被她感动,也想到新疆做志愿服务。这些受邵书琴故事触动的年轻志愿者,有的选择来到新疆支教,也有的像邵书琴一样,来到新疆基层扶贫岗位、基层青年岗位工作。

“新疆最缺的是人才,我的故事能让年轻人到新疆来,并给他们一些坚持下去的力量,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邵书琴感慨。

回首这七年,邵书琴总结了三点,“选择”“坚持”“给予是最大的收获”。

“在这里的每一步都面临选择,选择过来,选择留下,选择基层……”她向南都记者解释,“七年的坚持,我的工作看上去是在不断给予,但正因为对当地居民的付出,我从他们身上收获了想留下来的信念。”

今年9月,邵书琴已赴中国人民大学报到,成为公共管理专业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她告诉南都记者,学成之后将回到新疆。

采写:实习生 诸晓敏 南都记者 黄小殷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