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麦路人》关注悲情现实,寻回“家”的意义

郭富城: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跟所有影迷之间非常重要的默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2日        版次:GA13    作者:蔡丽怡

郭富城在《麦路人》里饰演一个落魄的流浪汉,因为负罪感而不敢见家人。

《麦路人》聚焦了一群彼此扶持,留宿快餐店的流浪汉。

导演称郭富城为了演好“阿博”经常饿肚子。

在大片接踵而至的9月,一部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处处体现了戏味与人情味的港片《麦路人》将在9月17日内地公映。该片聚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题材真实而触动人心,其中最亮眼之处,无疑是男主角郭富城饰演的潦倒金融才俊“阿博”,郭富城以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表演,演活了一个失败者、流浪汉的辛酸故事。影片在世界各地的影展上收获了众多提名和奖项,更在海外为郭富城再度加冕“最佳男主角”。日前城城在接受南都记者独家专访时直言:“《麦路人》是我这么多年拍过的电影里面,最有价值和最珍惜的作品。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跟所有影迷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默契,做好演员本分,是我的承诺。”此外,他还分享与多位实力派演员杨千嬅、万梓良、鲍起静、张达明的合作感受等。执导该片的香港新晋导演黄庆勋也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剖析创作初心并点评演员之间的点点滴滴。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谈绮甜

主演篇 郭富城

  你在电影里看不到真实的郭富城的影子

角色塑造

演这个角色就像体验另一种人生

南方都市报:可以说说你在片中的角色阿博,以及出演这部作品的初衷吗?

郭富城:《麦路人》里的角色阿博,是我在演艺事业上从没演过的角色。他是一个金融才俊,因为一次投资失利挪用公款坐了牢,出来以后他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变成了一个流浪者。“麦路人”的前身叫“麦难民”,是指一些可能不会露宿在桥底、街头或隧道的流浪者,他们有一些不定时的工作、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但不足以让他租到房子住,他们会找一些24小时快餐店,以他们有限的能力,买一个包或一杯饮品,在里面睡觉休息,等第二天人多营业的时候就离开,再去过他们流浪的生活。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一群人,但导演很想描述这一群人的生活。

南都:片中大部分时间,阿博是落魄、邋遢的形象,在电影后半部分,甚至因为绝症而脱相。这样一个角色,从外形到精气神,你是否做了很多准备功课?有去体验生活吗?

郭富城: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因为阿博曾经风光过,突然从天上掉到地狱,这是一个蛮大的反差,可以有很多空间发挥;造型上,他是一个流浪者,连多余的一套衣服都没有。我虽没有真实体验这种生活,但我会去麦当劳看,也会到网络上看,我曾经看到一个“麦难民”,他晚上住在网吧里,早上穿得整整齐齐去上班,网吧没地方给他睡觉,他只能坐下来休息,他也是一个金融才俊,跟阿博很像,这给了我很多灵感去创作阿博——他是怎么经营他的生活。他念念不忘昔日的西装外套,当年他风光时,穿得那么整齐漂亮,在电影里我也会呈现这种状态,但大部分时间他是落魄的。演这个角色就像经历一个人的人生,人生低处未算低,还有更低的,我们想透过电影告诉大家怎么去挣扎求存,不要放弃你自己,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跟你身边的人分享,这个电影呈现出巨大的力量,让我有很强的创作欲望。

形象突破

根本不用梳头,省了很多时间

南都:很多人被你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形象打动,你身上或多或少有天王的色彩,你怎么抹去它,让自己看起来像阿博那样丧?

郭富城:我相信你在电影里看不到真实的郭富城的影子,反而看到一个很不一样的郭富城。在电影里,我可以把头发留得很长,胡子我也从来没有留过那么长,当我看到自己在电影里出现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人。我是个演员,我在电影里就要演活角色,给观众呈现出角色的魅力。以往我拍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有很好的化妆师、造型师帮我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现在镜头面前,但是演阿博基本上不用化妆,我在家里睡完觉,来到现场可以直接去拍,根本不用梳头,省了很多时间(笑),在电影里我基本上有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好像接近天与地的感觉,我看到过一个流浪者,他露宿在一个公园里,他说天就是他的背部,地就是他的床,他与天和地合而为一,我想表达的就是流浪者这样的心声。

南都:你说曾连看三遍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有触动,哪一个细节让你这么心动?

郭富城:我觉得阿博这个人物呈现出一种感觉,那就是亲情的可贵,但是没法随手可得。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有一份与生俱来的情感,随时见面、谈天说地、吃饭聚会,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偏偏对于阿博来说,因为他没办法原谅自己的过失,所以他没办法面对他的妈妈、妹妹。整个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在电影里,阿博一直协助一些无家可归者,比如他帮一个离家出走的小朋友,给他好的工作,让他回到自己妈妈的身边,阿博用上了最后一口气,帮这些穷途末路的人完成他们的愿望,点燃他们的生命,他自己的小小愿望却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也是触动我的地方。

南都:听说你是自降片酬接拍《麦路人》,这部电影是什么打动了你?

郭富城:我觉得喜欢我或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能够在《麦路人》里找到生命里的一些触动点。一部好的电影,它会对你的生命有所触动,会影响到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你思考:我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该怎么去对待我身边的人?它给我们一种反省和感悟。《麦路人》是我这么多年拍过的电影里面,最有价值的一部,我想跟大家好好地分享这部电影。我跟工作人员说:我这么爱这部电影,不管开什么条件(片酬),我都愿意去接拍这部电影,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作为一名演员。

得奖心路

做好演员本分,这是我对观众的承诺

南都:这部影片集结了众多戏骨,万梓良、张达明、鲍起静等,你与杨千嬅也是第一次合作,能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吗?

郭富城:在电影里,你能够从阿博的眼睛去看一些穷途末路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一个24小时快餐店里,他们好像找到了另外一个家。万梓良是一个我非常尊敬的前辈、敬业乐业的好演员,当年我还没从艺员训练班毕业时,我就参与了他主演的电视剧《成吉思汗》,相隔差不多30个年头,其间我们没有合作的机会,能够跟他再一次合作,我觉得是莫大的荣幸。我跟张达明也是第一次合作,他在戏里演一个被大家觉得好像在吸毒的人,在造型上他做得入木三分,身体里好像带着一种被大家歧视的眼光,达明演活了这个角色。千嬅也是第一次合作,但非常有默契,在电影里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角色的身份,非常投入地去研究。鲍姐,以前我们合作过,这一次最特别的地方是,我跟她连面对面的对白和对手戏都没有,这是剧情的设计,但是我们也能隔空地演活了一对母子间的情怀。

南都:你凭这部电影荣获伦敦东亚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也入围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距离自己上一次得奖,在演技和演员心路上有了什么不同?

郭富城:从《三岔口》《父子》到《踏血寻梅》等等,我拿过的每一个奖项,我在舞台上都会说这一句:每一个过程里面都有我的经历,每一次踏上舞台,得到提名或者拿奖都是缘分,每一次都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和冲劲去完成我下一部更好的作品,去答谢所有观众和喜欢郭富城的影迷。我觉得这是一种承诺,让我在演艺事业上一直不断勇往直前,做好我自己,做好演员的本分。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但没有观众的支持,哪有郭富城?所以每一部电影对我都弥足珍贵,我都会认真对待,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跟所有影迷、所有喜欢我的朋友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默契。《麦路人》是我最珍惜的作品,它得到奖,我希望能够跟所有人分享我的喜悦:“谢谢你们一直的支持,郭富城再一次证明自己,这是很开心的事情。”

导演篇 黄庆勋

  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麦路人》去年在海外各大影展中获得颇高的评价,因为影片关注香港草根阶层,题材有高度的共鸣感与探讨性,而且集结了两大香港金像奖最佳男女主角,各位演员均有亮眼的演出,谁也没想到,它是出自第一次正式执导筒的新导演黄庆勋之手。在南都记者的专访中,黄庆勋把创作心声与令他心动的演员表演细节娓娓道来。

导演点评爱将——

郭富城:“阿博这个角色的成功靠郭富城自己,因为剧本给了他很多的空间,当他做完造型,穿上那件衣服,我立刻感觉:就是阿博这个人了!城城做了很多功课,我记得每次拍完通宵下班时,他第一时间就跑去吃东西,后来我才知道他一直没吃饭就来拍戏,他想用一种很饿的状态去演阿博。整部戏拍完后,他一度以为自己得病了,做了身体检查,发现没有问题,没想到他入戏到以为自己生病了。因为他真的很爱演戏,愿意为艺术牺牲,他会为一部戏投放很多心思在外形、人物的精神世界上,他从来只拍完一部戏才接下一个工作,这对演员来说非常难得。”

杨千嬅:“千嬅饰演的阿珍,是生活在香港庙街的一名歌女,她有比较强硬的性格,对朋友她会走得很前,对喜欢的人她却会退得很后,不爱表达,性格有很大的反差。千嬅非常聪明,她有很多种自己的表演方法,我需要与她很清晰地沟通,才能把她往我想要的角色那里拉回来。”

万梓良:“万梓良住在广州,他专程来香港拍这部戏。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还没想到这个夜宿在麦当劳的老人家角色背景如何,剧本还不完整,我就问他能不能来帮忙,他一口就答应了。万子本身有糖尿病,平时要坚持吃药,但《麦路人》大多是夜场戏,他吃了药可能会困,所以他拍这部戏时默默地停用了某些药,拍完后他的身体也变得不好了。他太为戏着想了,我希望他的身体能够恢复健康。”

张达明:“张达明的角色,是我真实见过的一个人,达明现在的演出,几乎99%还原了这个真实的人。演这个角色时,碰巧张达明的身体刚康复,身型偏瘦,再加上一些特别效果,令角色显得更加落魄。拍摄中有一幕,角色被人追赶,达明由于身体问题,跑着跑着还摔伤了,但我觉得这段不能用,要重跑,达明还是转身又跑了一遍。戏快拍完时,他悄悄跟我说:‘导演,能不能把我拍得帅气一点?’因为角色形象太邋遢了,我答应了他。在戏的最后,大家会看到他帅气的一面。”

鲍起静:“我跟鲍姐聊角色的时候,我跟她讲了关于我奶奶的故事。我奶奶与鲍姐的角色很像,有老人痴呆症,症状从最初的正常到非常严重,那段时候我是在她身边的。我跟鲍姐讲完之后,她说:‘嗯,我明白了。’她演阿博妈妈的时候,那场跟女儿吃饭又想去找儿子的戏,完全把我奶奶在清醒与不清醒、记得又不记得某些东西的那种状态演出来了,我看完那场戏,心里非常触动。”

  导演创作心声

“我为这部戏做资料收集时,见过‘麦路人’这个群体,我觉得他们之间是很有感情的,他们一碰面就会互相问候,问彼此有没有找到工作、有没有赚到钱、需不需要帮忙介绍工作,我把这些情感元素都埋在戏里了。我说麦路人的‘麦’的繁体字有很多‘人’,‘路’的繁体字有很多‘口’,因为这部电影是讲人的,他们每一天需要为了“口”去奔驰,整部戏都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我觉得这些人生活在麦当劳里必定有他的难处,没有人不想有一个家,没有人会想要留在那里面。我在电影最后说道:你只能离开那个地方才能实现重生,一直留在里面是没有用的,这也是电影想传达的,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