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出台

10年建成“十廊串珠”万里碧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1日        版次:GA04    作者:陈燕

9月10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简称《总体规划》)出台的有关情况。广东省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到2030年全省将建成1.6万公里碧道,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

打造“三道一带”,建设四类碧道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广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在治水领域率先提出了实践“两山”理论的广东方案——万里碧道。

根据《总体规划》,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打造“三道一带”,即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碧道按所处河段周边环境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

《总体规划》编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突出防洪(潮)安全补短板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二是以人为本,惠泽百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河于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珠三角地区为重点,主要建设都市型、城镇型碧道。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要建设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形成各具特色的碧道网。

四是部门协同,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河长制优势,构建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防洪补短板、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航道及“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密切结合,协同推进。

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

2019年4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积极开展万里碧道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

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省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全省建成7800公里碧道,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全省建成1.6万公里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展望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建设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

《总体规划》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衔接全省相关重要规划,统筹考虑政策分区和流域分区,搭建“流域+区域+廊道”的空间骨架。依托大江大河干流及主要河口湾区,构筑主干廊道,串联沿线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和重要城市功能区,差异化营造主干碧道特色主题,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

以大湾区内九市为碧道建设的重点地区,依托珠江三角洲独特的河网,推进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为新经济的成长营造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一流水岸,引领全省水生态环境治理、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滨水经济带发展。

粤北片区发挥生态优势,做好山涧溪流和大江大河两篇文章,打造秀丽诗画河川。粤东片区发挥潮汕、客家、红色、华侨、海丝等文化优势,打造潮客文化长廊。粤西片区发挥生态田园和海洋特色,打造锦绣生态田园和魅力蓝色海湾。

重点规划建设大湾区内的珠江活力都会碧道、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环湾滨海碧道、岭南田园水乡碧道、潭江侨乡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共计10条具有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经济等综合功能的省级骨干特色碧道,促进“一核一带一区”之间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对流交融,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域生态治理、游憩空间建设互补的格局。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