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几个月来,广东不少企业发现他们对于税收服务方面的需求总是能够及时被满足。每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成千上万家企业中被发现,被辅之以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打破以往受惠对象主动申请才能享受优惠的模式,现在的广东税务工作人员已经转型成为服务者,他们不再等着申请人上门,而是主动登门送政策、送服务。
这其中除了观念和角色的转变,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加持——税收大数据分析,让税收大数据不再“沉默”,让增值税发票再“增值”,透视企业生产经营难题,跟踪地方经济运行态势。这既为税务部门精准推动扶持政策落地提供依据,也为地方政府恢复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还在特殊时期为行业上下游产销对接“牵线搭桥”。
分析透视经济 提前预警风险
从2月初开始,为服务全省复工复产大局,广东省税务局迅速组建税收大数据“部队”,囊括税务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税收经济分析处、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以及相关的业务和技术部门。
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税收大数据“部队”处理43亿条发票数据、110亿条货物明细数据,从83个经济类型、20个地市(不含深圳)等不同维度,产出30余张统计报表,力求及时、精确反映当前广东省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
税收大数据为什么有这么多潜在价值?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大数据产业生态链的各个链条的变化其实就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因为无论在哪一个链条,都离不开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企业和家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税收大数据作为大数据应用的一部分,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也反映了其与政府部门,包括税收管理部门的互动以及与家庭、个人的互动情况。
广东省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副处长李秋然介绍,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经营的商事凭证,实时记载着交易货物和服务种类、数量、金额等明细信息,具有全方位反映经济活动的独特优势。海量发票数据聚合起来,就是一张清晰的“经济运行态势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直观反映行业的健康状况,广东省税务局还搭建了“税收发票综合指数”模型。该指数模型包括开票户数、开票金额和发票份数,分别反映行业复工率、企业恢复程度和企业购销行为的频次。从每周一次的统计结果看,到复工第五周,广东省全行业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84.9%的水平。这印证了用税收大数据看行业的策略行之有效,也为税务部门制定和推送精准的税收政策提供了“数据治理”的工具。
“过去税务部门的工作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判断。”广东省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局长赖竹华说。“现在我们更加依靠大数据进行精细化决策。”
“税收大数据的分析运营已经具备了超期预警经济危机的功能。”林江表示,首先通过税收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实现税收数据的可视化,从而更利于评价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成效,有效管控税收风险;其次,通过税收大数据的采集和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税收大数据的管理,形成税收大数据资产,并且使用这些资产有效匹配其他数据集和数据库,帮助政府部门,包括税务部门有效判别税务和税收风险,因此税收大数据也就具备了超前预警经济危机的功能。
依托“税收发票综合指数”模型,广东省税务局撰写复工复产相关的税收经济分析报告,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许多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推动进一步了解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推出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多份报告的相关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影响了相关决策。
助力产销对接 服务“双循环”经济新格局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冲击较大,复工复产后,其本身拓展寻找产业链需求也缺乏渠道,更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助力。”赖竹华说。能否打通产业链供货渠道,对于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起着关键性作用。
4月1日,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上线,为广东省内产业链供需对接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互动平台。同时,驰援湖北,搭建了“湖北税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这背后,同样是税收大数据在支撑。该平台依靠增值税发票信息,系统通过识别、加工,分析梳理企业产品类型、规模等特征,在平台上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选择。
平台的上线使用,不仅为鄂企加快复工复产步伐提供产业链供需支持,也为外贸企业“回归”提供帮助。外贸企业通过在平台发布销售需求,对冲外需不足所带来的订单减少压力,有利于外贸企业提高生存能力。
“在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上发布产品不到一天时间,就收到了京信通信发来的需求,真是太有效率了。”珠海国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谭宇介绍,该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受疫情影响,国外市场严重受阻,公司面临订单减少、库存积压等问题。在当地税务部门的辅导下,企业通过在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发布产品销售需求,很快便成功接洽了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并初步达成合作,计划销售近250万元的玻璃钢天线罩与天线振子。
“税收大数据对于打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精准对接意义深远。”林江分析,税务部门通过税收数据的获取、数据库建设和可视化操作,可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分析行业之间是否存在着产业的关联性,某一个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短板是什么,是否需要其他的行业和企业帮忙等。通过分析税收大数据,可以引导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以及行业的重组,从而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精准对接。
此举也可以让政府部门培养数据思维,通过海量税收大数据的可视化引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企业间的互动以及行业间的对接,同时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精准对接。
纳税信用“变现” 解决融资难题
如果说“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是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为企业复工复产“通脉”,那么“银税互动”则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造血”,通过打通与银行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纳税人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纳税缴费信用记录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信贷成本,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现金流特别重要,但是因为缺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而银行又难以获得企业的真实还贷能力和信用状况,因此,过去小微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融到资金。
为了打破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2013年,广东税务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银税互动”合作项目,即由企业前往税务机关出具财务报表及缴税情况材料,再提交给银行进行审批放贷,把纳税信用、社保缴费信用“兑换”成企业的融资贷款,实现企业诚信的“变现”。
为了让小微企业贷款更加便捷,2017年,广东在全国首推纯线上“银税互动”服务产品,将广东省电子税务局与银行机构信贷平台深度融合,打通了税、银、企数据交换障碍。
例如,广东税务部门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推出的信贷产品“云税贷”,纳税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只需登录广东省电子税务局进行信息授权,并通过网上银行完成身份认证,便可通过“云税贷”快速获得银行无抵押贷款,最快只需要“闪电式”3分钟。
广东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二级调研员郭葵介绍,疫情期间纳入“银税互动”范围的企业由A、B级扩大至M级,使得全省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从146万扩大到246万。同时通过引导各银行机构适时降低“银税互动”产品融资利率,更好地匹配和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出应用自然人社保费信息的“银税互动”社保贷产品等举措,助力提振居民消费需求来缓解经济困局。
据统计,2020年1-8月份,广东“银税互动”项目累计已发放信贷金额达709亿元。其中,向企业发放信贷706.8亿元,惠及企业13.6万户,其中95%投放至小微企业;向自然人发放信贷2.1亿元,惠及自然人4000余人。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