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是皂角精西南地区最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集散地

广东对口帮扶促销 毕节皂角树变“摇钱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0日        版次:GA06    作者:吴璇 张驰

猫场镇村民收获了辣椒。

皂角。

南都讯 作为养肝明目、美容养颜中药的皂角,摇身一变,成了广东人餐桌上的“雪莲子”,更是毕节猫场镇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药引子”。近日,南都记者随“山海同行·决胜今朝”广东媒体采访团来到贵州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了解当地皂角产业发展情况,探访广东如何助推当地皂角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小皂角变大产业

皂角种植在织金县猫场镇素有传统,以前主要作庭院绿化、日常洗涤,而皂角的果实即皂角籽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仅是少数大户人家在皂荚初熟时采摘生剥,做成上等甜品招待亲朋好友。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批山货收购老板在一个偶然的交易中,应织金籍在外客商的需求回乡组织皂角加工,加工过程中出于节省成本和对利益的追求,摸索并逐渐形成现今的加工方法及模式,改变了原始低效加工方法,提升了加工效率。

后来,这些个体经营者逐渐掌握了皂角精购销渠道,从湖北、山东、山西等盛产皂角的省份进购原材料,皂角精市场逐步打开,从而催生了织金猫场镇皂角加工产业。如今,猫场镇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皂角精集散地。

基地越办越大,需要招聘的工人越来越多。皂角产业化带动本地就业。猫场镇镇长陈运兴介绍,“皂角精加工车间的建立,不仅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而且在用工上优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到产业园务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务工,特别是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据了解,皂角精加工车间于今年8月初刚刚投入使用,入驻的三家企业有54名固定员工,带动4600余名零散务工人员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人,年产值1亿元以上。

目前,猫场镇创新实施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方式,在种植前3年幼苗期,林下套种草本中药材、辣椒等矮杆作物,公司与农户签订相关种植协议,并将栽培管理收获阶段以短养长产业的经营种植权交给农户,由公司统一购置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规范管理,产品由公司协助农户组织外销。

广东对口帮扶打通销售渠道

种植行业,销售是关键。织金县与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了稳定农产品供销关系,依托广州耀泓公司,在广州江南果蔬市场建立“织金优质农特产品销售中心”、销售档口8个;依托广州掌鲜电子商务公司打造“织货出山”销售点148个,销售农产品主要有蔬菜、皂角米、鸡蛋、竹荪、米、油等。带动贫困户1261户,贫困人口5297人。

“广州过来帮扶毕节后,帮我们打通了销售渠道,从2018年起,织金县40%皂角销售量都销往广东。”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皂角商会会长谢伟说,除了消费市场外,广东各方还积极想办法延长皂角的产业链。例如广州酒家通过广州市花都区派驻帮扶干部、挂任毕节市织金县委常委、副县长江文铸,与织金县达成合作,仅用7天开发出以皂角米为主要原料的系列菜式点心和可批量生产食品,跑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快速度”,助推贵州农副产业的发展。

目前,猫场镇皂角种植达到了3.7万亩,从事皂角精加工企业有90余家,每年采购皂角籽4000吨,加工成品皂角精1600余吨销往广州、深圳等地。按市场平均价30万元每吨的标准计算,年产值达4亿元以上,其中加工费达1900余万元,受益农户8000余人。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实习生 徐慧莹

摄影:南都记者 张驰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