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外关内一体化,行政区划调整,高新区扩区……

深圳的另一条“扩容”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2日        版次:GA09    作者:黄海珊

扫码付费进“湾姐朋友圈”分享更多独家“情报”

欢迎扫码收听南都联合碧桂园集团出品的《湾区财富3分钟》智库型音频节目

又一个十年!

进阶“一枝花”年龄段的深圳,却难言“不惑”!

摆在它面前的,有过往的成绩,也有前进征途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土地紧张的问题,让扩容的话题备受关注。

都市圈和区域协调发展,确实能为深圳提供破解空间难题创新发展的另一出路。但其实,回望过去的十几年,就会发现,深圳已在悄然中闯出一条内涵式扩容新路,并由此培育出一群虎虎生威的新生代区域。

特区扩容

关内关外一体化

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宝安、龙岗两区就此纳入范围,深圳6个市辖行政区从此享受同等待遇。这是深圳特区三十而立之年,中央送来的大礼包。

733平方公里大的宝安,844.07平方公里的龙岗,把这两个关外地区纳入特区范围后,深圳特区的总面积立马从396平方公里扩展到1953平方公里,增加了1557平方公里之多。

2010年这一年,深圳市政府也立马对这两个区实行“倾斜”政策,初步安排了450亿元给宝安和龙岗,加速推进它们在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的4个“一体化”,占全部政府投资的72%。

并入特区后,因享受和特区同等待遇,当年,这两个区的发展可谓是狂飙猛进。2010年,宝安GDP增速高达14.9%,超过南山区的12.1%而夺冠。龙岗亦前进一位,以增速11.8%成为探花。

而此前的2009年,宝安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增速,均居全市第二。面积最大的龙岗,GDP总量和增速在六个区中则排名第四。

行政区划扩容

三个功能区“晋级”

特区的扩容,给土地紧缺的深圳的发展释放出大量空间。在这增量的空间里,深圳选择了一条“培优”之路。

早在特区扩容之前,深圳对“关外”早有谋划。其中动作最大的就是光明和坪山这两个功能性的经济新区的先后设立。

2007年8月,深圳在宝安辖区内设立了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的第一个功能新区——光明新区。当时的深圳,希望通过光明新区,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区开发拉动新城建设的新路,也希望探索出符合深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新型城区发展模式。

担负着这两个历史使命的光明新区,在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创新,实行的是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体制。它既不同于行政区,也不同于深圳市高新区和大工业区管理体制,是深圳市在园区开发方面的第三种体制,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的职能。

两年后,继光明新区成功运作之后,深圳为了对东部片区进行统筹发展,在东部龙岗,深圳将原深圳市大工业区(广东深圳出口加工区)和原龙岗区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为坪山新区,原深圳市大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同时更名为深圳市坪山新区管理委员会,性质与光明新区相同。

2010年特区扩容后,宝安、龙岗两区更是有进一步“精细化”经营管理的需要。

像当时位于宝安的龙华街道,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间,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发展成常住人口60多万、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2500多亿元的工业重镇,成为深圳极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之都和区域核心商圈。

因此,特区扩容一年后,2011年10月27日,深圳市政府宣布增设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

以工业立区的龙华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寄予了厚望——打造成为深圳特区一体化示范区、高端产业支撑区、社会建设先进区和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中轴新城。

和其他三个经济功能区不一样的是,大鹏新区三面环海,它的定位是深圳经济特区中的生态特区。

经济功能区运营多年后,经济总量得到极大提升。但许多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要解决“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行政区划调整变得势在必行。

在国务院的批复同意下,2016年,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均转为行政区。2018年,光明新区也转为行政区——光明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这几个新晋行政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GDP增速方面,龙华区上升最快,上升七位,2018年达到第二位。其2000多亿元的GDP也超越了罗湖老区。2019年,光明区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刚起步的坪山区GDP持续发力,与东莞最强镇——长安的GDP(760亿元)持平。

高新区扩容

14倍大飞跃

从行政区中“划圈”发展经济功能区,培育壮大后,再升级为行政区。这是深圳特区扩容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路径。简言之,这是一种分家式自立门户、壮大门楣的发展模式。

在“开枝散叶”的同时,如何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高质量地发展?深圳再一次移植“培优”的发展经验。

2019年4月,深圳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这意味着,历经20多年发展,全国最小的一个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正式迎来扩容。而且一扩就是14倍!

成立于1996年的深圳高新区,由当时的多家工业园整合而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的GDP,诞生了全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时至今日,面积仅11.5平方公里的园区显然满足不了深圳创新动能的聚集。扩容,就成了深圳高新区复制性的输出创新资源的重要举措。

最终,科教资源集中的南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核心的坪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的龙岗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完善且孵化载体较为集中的宝安园区和以改造更新提升产业能级的龙华园区等五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均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成为了深圳自创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一区两核多园”新格局,令深圳高新区一下扩容至159.48平方公里。

除了高新区扩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的消息也备受关注。据悉,扩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而在今年印发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也提及了关于前海合作区连片扩区一事。

“造地”扩容

释放30平方公里土地

“划圈培优”的同时,深圳还着力创造产业空间。

2016年起,深圳正式启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向存量土地要空间。“造地”运动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去年底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土地面向全球的产业招商活动。

今年以来,更是启动了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的计划,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

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到,于深圳而言,只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符合深圳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用地都能予以保证。

而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地块来看,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和深汕合作区,都是产业发展中的“大地主”。像龙华区,占地1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园区就有653个,这是龙华区产业空间最大的底气和保障。

深圳,不止深圳,因为深圳都市圈;但深圳,首先还是深圳。

去年,深圳地均GDP以13.48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尽管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含金量甚高,但如果对标全球标杆城市,其地均GDP还将要更高。

这也意味着,深圳每一处的留白都将填满;深圳每一处土地更新都需提高效能。而这些留白这些更新之地,或将是深圳下一个四十年的最大机会。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王诗琪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