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限“塑”加码!8月21日,广东省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今年底,广州、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意见自2020年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限塑已经成为今年的一件大事。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7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明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这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为什么限塑越来越重要?答案是塑料污染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成本低、使用方便、容易加工制造、质轻、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塑料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成功”的材料之一。因为这些“优势”,又导致塑料在人类生活中的需求和产量都非常惊人,其中大多数还都是作为使用寿命极短的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巨大,而又随意丢弃,塑料垃圾因此大量产生,以致如何治理,现在已是全球性难题。
塑料污染甚至让海底生物也难逃一劫,不断有媒体披露深海生物由于误食了漂浮的塑料而死亡。201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医学研究人员透露,他们首次在人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科学家们进一步警告,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这样的研究结果,委实令人震骇。
“史上最严限塑令”出台,包括广东在内,各地限塑措施纷纷加码,证明有关部门的确是把塑料污染当作一个真老虎在打。但人们也在担心,我国限塑起步并不晚,最早的限塑令颁布至今已经有12年之久,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最新一轮限塑能否避免虎头蛇尾的尴尬?针对这种担心,推行最严限塑令就需要找到过去限塑不理想的症结所在。
尽管对塑料污染的危害都有所耳闻,但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对塑料制品难以割舍,无非三个因素:便利;养成了使用的习惯;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由于便利,在消费者这里,超市对塑料袋额外收取的几毛钱便显得微不足道。关于塑料吸管的调查则见证了改变生活方式的难度之大。在绝大多数场合,塑料吸管都不是非用不可,但人们就是喜欢用它,即使是在高度重视环保的欧洲国家,商家尝试推出竹子吸管,人们的旧习惯一时也很难改变。而鉴于塑料制品的高普及率,要找到符合多数人要求的替代品的确不易。
这些问题,不论是国家版的“史上最严限塑令”,还是各地的限塑措施,其实都没有忽略。可以看出,新一轮限塑,除了要求从生产源头上入手强化监管之外,着重点尤其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二是“多元参与,社会共治”。
强调“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就是要解决替代品的问题。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既是限塑的难点,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强调“多元参与,社会共治”,一方面,需要调动商家、消费者乃至社会组织参与推动限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不妨对各个环节采取一些激励措施。研发、生产替代品的高科技企业可享受税费减免或补贴,在超市等地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也可以用增加积分等办法给予奖励。
只有限塑这一步走稳了,全面禁塑才能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