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市面上愈演愈烈的“零添加”“无添加”风潮,可能要踩刹车了。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对《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拟规定,不得标注“零添加”“非转基因”等字样。(8月1日界面新闻)
如今超市货架上的不少食品包装上都清楚标注类似于“零添加”的字样,如“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不添加合成着色素、不添加增味剂”、“无添加”等。不少消费者就因为食品“零添加”而采购,而商家则通过标注“零添加”扩大销量、增加利润。
其实,“零添加”大多是忽悠之词。所谓“零添加”,意思是没有任何添加剂。但事实并非这样,原因是,进入食品工业化后,经过企业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几乎找不到不含食品添加剂的;即使是家庭简单的蒸馒头、烤面包,也少不了相关添加剂。
有院士指出,有的食品包装上采用瞒天过海的做法,醒目标注不添加某些食品添加剂字样,而实质上添加了另外一些食品添加剂。也就是说“零添加”只是误导性宣传,实际上是“伪零添加”,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也扰乱食品市场秩序。
退一步来说,如果食品真的是“零添加”,也不等于食品是安全的。比如没有添加食品防腐剂,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就无法被抑制,食品很容易腐败变质。所以《意见稿》规定,不得标注“零添加”等字样,一旦正式通过,将具有多种现实意义。
比如可大大压缩部分商家用“零添加”忽悠消费者的空间。因为根据《意见稿》规定,对违规者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处罚。这有望规范商家行为和市场秩序,值得期待。
再比如,利好广大消费者。原因是,一方面更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防止消费者被忽悠。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因为减少被误导后,消费者才能更理性地认识到在限量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积极意义。
不过,在禁止食品标识标注“零添加”之外,还要警惕商家在广告宣传中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对违规商家可以依据《广告法》查处。即不能让商家利用“零添加”忽悠消费者达到商业目的,商家在食品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行为都要规范。
此外,还要向消费者普及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以科学知识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添加剂从何而来、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食品“零添加”不等于食品安全等。当消费者有了理性认识,商家很难再对食品添加剂妖魔化。
这些年来,由于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公民科普滞后,才给了相关谣言以及商家公开忽悠的机会,让消费者误以为“零添加”就是纯天然。只有把食品添加剂纳入科普重点,再配合相关制度来规范,才有希望彻底去妖魔化,重塑食品添加剂“正”形象。
鉴于目前不少消费者已经患有“添加剂恐惧症”,还需要继续完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并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 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