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消活禽市场交易,安全与口福不矛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04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7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活禽集中宰杀,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市场。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包含活禽交易的农贸市场,是我国城市食品供应的重要渠道,70%以上的禽畜肉、水产品和水果蔬菜都是通过农贸市场流通的。疫情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生了暴发性传播,近日北京新发地市场又出现了集中疫情传播。活禽交易市场隐藏的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必须受到重视。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强以来,各地严禁野生动物交易的同时,也陆续关闭活禽市场,有数据称,实际关闭的活禽市场比例在90%以上。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并非矫枉过正。一方面,活禽交易市场可能会成为非法售卖野生动物的掩饰,让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难以被察觉,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活禽交易本身就存在着很高的安全隐患,因其不仅会将活禽直接出售给消费者,也存在大量当场宰杀活禽的服务,这样的行为对市场环境、摊主及消费者都非常危险,亦难保证卫生,可能发生二次污染。

活禽交易,是国人消费禽畜的传统习惯,传统观念认为,“现杀现卖”才最新鲜。但其实,活禽交易与享口福甚至尊重饮食文化,并不冲突。以前追求“现杀现卖”,与保鲜技术不佳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保鲜技术、冷链物流都已经非常成熟,并不存在必须“现杀现卖”才能吃到新鲜禽肉的情况。集中宰杀理论上对市场、摊主和消费者都更加安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禁止活禽交易,在美国的某些州进行活禽交易可能会遭遇刑事诉讼,而欧洲则规定必须集中宰杀且需有专业人士和专业资质,即使是依然保有广东“无鸡不成宴”传统的香港,在经历数次禽流感风波后,也规定活鸡必须日日清,即使卖不完也要当天清理掉。

禁止活禽交易,只是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鲜,转变为以专业技术、行业规范和严谨监督来保证的新鲜,后者更为安全。活禽交易的风险,并非疫情暴发后才发现,以往各地都推出过禁止活禽交易的相关条例,但都不多不少遭遇了民众的反对。例如,北京早在非典之后就曾宣布不再放开活禽交易市场,而上海会季节性暂停活禽交易,广东2014年就推出了活禽经营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打算实施活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最终由于民众反对声音过大而被迫延迟实施。

禁止活禽交易、实施集中宰杀,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家禽仍然有六成以上是通过活禽渠道来销售的,在前几个月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的过程中,已经有大量养殖户受到严重打击。以广东为例,据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数据,广东黄鸡养殖一季度亏损额平均达1.3元/只,2月份亏损额更是高达3.6元/只。合法养殖的活禽养殖户,在逐渐禁止活禽交易的过渡期中,应为他们的转型给予足够的帮助,不能让养殖户为政策改变买单。

疫情汹涌,同时也提供了足够引起全民重视的机会,让民众得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活禽交易这项传统习惯。集中宰杀、生鲜贩售,以目前的保险与冷链运输技术,并不会对禽畜肉的新鲜度有太大的亏损,却能为公众消除多得多的安全风险。相信经历过疫情的人,都能理解,也能接受,安全与享口福并不是非此即彼。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