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学生婚恋教育宜早不宜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07日        版次:GA02    作者:果冻

  街谈

青少年教育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今年广州两会,广州市政协委员张星伟引用数据称,上海社会科学院于2018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42.3%。“青少年间的爱恋,处理不好,轻则荒废学业和前途、患抑郁症,重则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未婚先孕、自杀自残或杀人,后果可能十分严重。”他认为要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建议高考结束后对学生开展婚恋教育,培育他们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为日后正确处理好情感问题做好铺垫和指导。

张星伟认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婚恋教育一直缺位,同时,媒体上“明星劈腿”“闪婚闪离”等现象带来负面影响,不仅令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也是国民离婚率继续攀升的原因之一。这些判断我大体赞成。的确,性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短板,缺教材、缺师资、缺配套课时配套经费,这是此类教育一直无法在青少年中开展的重要原因。而性教育这几年因“早孕”和艾滋病传播加剧等现象,逐步在家长和老师中引起重视,相对来说,情感教育和婚恋教育显得不那么“硬核”,至今未得到足够重视,教育界对于相关话题的讨论也较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张委员对青少年问题的敏锐程度值得敬佩。

实际上,要说婚恋教育、情感教育完全缺失,也不见得。青少年中的客观存在的情爱甚至是性爱现象,一直被当作问题对待,稍有苗头,老师、家长就会及时遏止,只是教育形式相对来说不那么正式,轻则谈话、批评、处分,重则体罚、限制人身自由。但如何教、话说到什么程度,全凭家长和老师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带有极大的缺陷和随意性,假如老师、家长自己就“三观不正”,带歪孩子不说,一旦遇到叛逆、脾气犟的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恋爱这件事一直被大人贬斥,久而久之在心里这个词也变成了负面词汇,假如无法用正面的态度和情绪来处理自身的情感和欲望,要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是很困难的事。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学时禁早恋,上大学还不让你跟人牵手,结果毕了业就开始催婚、催生孩子,还纳闷“你们怎么不开心”。请老师、家长们自行判断,这合理吗?

老师家长对“早恋”的恐惧,大多是应试教育下,担心恋爱影响学习的结果。可是,青少年阶段学习如何与异性或其他爱慕的人交往、相处,这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正常节奏。有时可能连“恋”都称不上,那种朦胧的好感、友爱的表示,却被成人扣上“早恋”的大帽子,让当事人陷入焦虑、自责。这种压抑的教育其实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既对青少年探索自我、保护自我没有好处,对他们积累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经验没有好处,对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没有好处。既然如此,把事情摊开来谈,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青少年在宽容和受尊重的气氛中,从“过来人”那里习得处理感情问题的具体办法,分析得失利弊,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这样的情感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张委员建议的“高考结束后”似乎晚了些,既然调查显示高中生中超过四成有感情和交往经历,那么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谈论这些问题,也不嫌早。只是,感情这件事,怎么谈怎么教,确实不容易(我的感觉比性教育难度还高),需要过硬的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需要很高的情商和同情同理之心,这一点,反倒是对老师和家长们的挑战。还希望教育专家、心理学家们多多研发适合本土青少年特点的情感教育教材、读本,让老师们下次跟学生谈情感和婚恋话题时,心里有底。      果冻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