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于鲁明:

新建综合医院要考虑“平疫转换”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02日        版次:GA10    作者:宋承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于鲁明。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于鲁明 农工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从“一床难求”到“应收尽收”,疫情初期的武汉市,通过迅速建立火神山、雷神山两家传染病医院,加上征用体育馆、大学校园等建立方舱医院,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紧急投入了人力物力,也花费了一定时间。待疫情结束后,还要继续投入资金改造恢复。

对于这种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于鲁明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综合医院“平战结合”“平疫转换”建设标准和设计指导规范,在新的综合医院建设时就能满足“平疫转换”需求,以保障重大突发疫情来临或者战备时的紧急救治需要。

对于新建传染病医院的呼声,于鲁明认为,传染病医院是维护一个地区正常运行必备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按照国家关于不同地区的规划标准配置建设到位即可,过多建设以及建成后长期空置,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

于鲁明出身医学专业,现为农工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平疫转换

疫情时快速形成救治能力

南都:你今年的提案与医院“平疫转换”有关,为何关注这个话题?目前在医院“平疫转换”上存在哪些堵点?

于鲁明: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群体事件。非传染性的相对较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半是传染性的,突然暴发以后,病人会瞬间增多,并且呈几何倍数暴增。这个时候,要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首先要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这就需要足够的、符合医学标准的场所。在非典、新冠肺炎等疫情暴发时,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将综合医院改造成临时收治医院,同时再新建一些临时应急性的传染病医院。

这些做法,在当时的危急形势下,都是有效的应对方案。如果我们的综合医院还能在规划建设上实现“平战结合”“平疫转换”,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转换成为符合收治标准的传染病院区,就能更加有效地用好疫情防控之初的“黄金”时段,就能更好提高公共卫生投入效益,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

比如,武汉疫情暴发初期,由于传染病医院力量不足、综合医院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造,造成大量综合医院的急诊、ICU、病房均成为感染病人的集中救治区,不仅造成患者救治效果不理想,而且急剧增加了医护人员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扩散风险。疫情防控结束后,还要对一些场所设施进行恢复。

因此,以后新建综合医院,非常有必要将“平战结合”“平疫转换”纳入国家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设计指导规范。这就好比大型商场,设计之初就要规划好、预留好防火门、防火通道等,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立即启用。

我国对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分别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在管理规范上也有严格的区别。例如,传染病医院要求有“三区两通道”,对功能布局、流线组织、通风空调和污废处理都有严格的规定。(注: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即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今后新建综合医院,建议将两者适度贯通,按照“平战结合”“平疫转换”的理念,平时作为综合性医院使用,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改造成为符合“三区两通道”管理规范的传染病收治医院。

对于这种转换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由发改委、住建部、卫健委等部门,尽快制定综合医院“平战结合”“平疫转换”建设标准和设计指导规范,并对各省市自治区新建具备“平战结合”“平疫转换”功能的综合医院进行统筹规划布局,确保得到有效落地。

南都:北京的医疗资源很丰富,很多医院也有一定历史了,在设计的时候并未考虑到“平疫转换”。对于这些医院,是否要做相应改造?

于鲁明:新建综合医院兼顾做好“平战结合”“平疫转换”即可。对于北京现有的医疗机构,主要是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设好独立的发热门诊、传染病病房等设施,并制定好科学的疫情防控预案。

南都:其他场所是不是也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于鲁明:当然。比如我们用来隔离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公共场所、酒店、度假村等,也要有这种“平战结合”“平疫转换”的考虑。

南都:如果医院有了“平疫转换”标准,对医生是否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于鲁明:这些要成为我们的常规动作,对全体医务人员、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的公共卫生工作骨干,都有必要坚持开展相关培训。一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相关人员都具备传染病防控知识支撑,就可以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传染病医院应按规划配置到位

过多修建不科学也浪费

南都:现在有一种观点,各地应当多修建一些传染病医院,以应对传染病暴发,你同意吗?

于鲁明:国家对传染病医院有明确的规划建设标准,即多少人口,应该配备多少传染病床位。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按照国家规划标准,将传染病医院配置建设到位即可。多建既不科学,也是一种浪费。(注:依据《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在每个城市选择1-2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100万人口(市区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设置病床60-100张;100万-5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100-600张;5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设置病床不少于600张。)

科学调配医疗资源

疫情中做好癌症等患者救治

南都:疫情期间因防控需要,有的癌症患者未能及时得到入院治疗。在传染病大流行时,如何兼顾传染病患者和其他患者的治疗?

于鲁明: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的问题,要健全完善更加科学的应对预案,对不同量级的传染病疫情,启用不同规模的定点收治医院,对肿瘤、孕妇、慢性病等患者要有相应的医疗资源保障。不能所有医院全部用于收治传染病患者,还要统筹保障好其他患者群体的诊疗需要。

另外,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也可以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有效保障一些患者群体的及时、安全诊疗。

长护险应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

努力避免保障盲区

南都:目前长期护理保险正在逐渐扩大试点,你提出统筹纳入城乡居民保险参保人员,出于什么考虑?

于鲁明: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按照人社部2016年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及国家医保局《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长期护理保险是按照社会保险中的一个独立险种来设计试点的,是政府主导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制度性安排。

目前,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医疗保险,都建立了城乡统筹制度,实现了制度范围的人群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新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在试点中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增速都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实际,在政策框架设计上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参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做法,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中同步试点,不在制度建设上留下盲区。这也是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听到的呼声建议。

南都:统筹推进职工和居民的长护险在待遇上是否还要做区分?

于鲁明:当然,这和养老、医疗保险是一样的。在坚持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之下,还要考虑到我国区域间、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可在资金来源、待遇保障等具体标准上,体现出城乡、区域发展差异。

南都:有观察认为,目前长护险试点扩围速度较慢,政府对新险种比较谨慎,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于鲁明:每一种制度政策,都要先行试点,再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利国利民。国家此前在推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时,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思路。

现阶段,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全力以赴支持配合国家医疗保障局,进一步优化完善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并按照国家医保局部署,抓好扩大试点落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声音

以后新建综合医院,非常有必要将“平战结合”“平疫转换”纳入国家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设计指导规范。这就好比大型商场,设计之初就要规划好、预留好防火门、防火通道等,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立即启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于鲁明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