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高1.82米的边检女警:

上央视斗诗词戏玩“飞瓜令”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01日        版次:GA16    作者:李琳

任多成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选手。

扫码看视频

南都人物给你好看

《红楼梦》写黛玉,称“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而今天的这位小姐姐,一改人们对诗词爱好者的固有印象。她骑马射箭大口吃肉,“行动处如风拔弱柳”。兴之所至,则有“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霸气,又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爽。她是任多,一名身高1.82米的边检警察,也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选手,还是华南植物园的志愿者。她说:“诗词在生活中缺席太久。其实雅不是矫情,俗也不是光荣。”

  野生诗词爱好者:“读诗词是一个孤独的爱好”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诞生之时,如综艺界的一股清流,将“人生自有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不乏电视机前的诗词爱好者最终走上屏幕里的参赛席。

生于1987年的任多,是广州天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一名警察。2019年底,她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录制,在整整20多天里,与一众诗词爱好者赋诗吟唱,不能自拔。

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勇气告诉别人自己是个诗词爱好者,“和别人聊天时引用诗词,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话题终结者,毕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相去甚远,他们很难和你一样对诗词产生共鸣,一些不相熟的人也会觉得你是在‘掉书袋’。”

任多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野生诗词爱好者,“读诗词真是一个孤独的爱好。”她形容自己与诗词的关系就像暗恋,很喜欢也会默默关注,就是没有勇气告白。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样的“暗恋”持续了好多年,在不同的年龄段,让任多体会到不同的乐趣。

小时候,任多曾被一些华丽婉约的诗句所吸引,长大后,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那些饱经磨难的诗人写出的诗句则更有魅力。“你好像找到了一个知音,那些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诗人三言两语就概括出来了。”

任多举了个例子,逢年过节游子归家常常报喜不报忧,其实很想在父母面前撒娇,又怕一旦开始诉说,会让年迈的双亲徒增烦恼。如此复杂的感情,清代文人蒋士铨仅用了十个字,就将这万千愁绪清晰传达——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语文课的一些机械背诵,将古诗词放进了一个“僵硬”的框架里。但在任多看来,诗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非但不阳春白雪,甚至充满了烟火气。

“不是说背过几千几百首诗才能算一个爱好者,哪怕你只知道一句诗,它在你有感而发的时候突然蹦出来,那你就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读懂诗词并不需要多高的门槛,恰恰是将它落到地上,才能有发展下去的希望。

  每天精读一首诗:“我无法想象没有诗词的生活”

任多在案头上摆了一本诗词日历,每天精读一首诗,这是她多年习惯,不管工作还是休息,一天里总有那么十几分钟是要留给心爱的诗词的。“也许读诗词对我的生活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实质帮助,但我确实无法想象没有诗词的生活。”

曾几何时,语文课本上一句“背诵全文”成了多少学生的“死穴”,而《唐诗三百首》张口就来则成了学龄儿童走亲访友的“高光时刻”。

任多小时候也逃不掉被迫读诗的命运,那些硬生生塞进脑子里的诗句,直到高中才被彻底激活。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李白是和谁“相看两不厌”呢?任多顿悟,并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山看李白,李白看山。”

也许从这句诗开始,她真正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诗人把自己写进画面里,写出他的寂寞,因为他可能谁也看不上,所以只能和山相看。同时,他还赋予了山以灵性,两者像是能互相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日本向中国捐赠物资,每箱物资上都标有一联古诗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的这两句诗也因此被广为传颂。看到这条新闻时,任多感触颇深:“如同朋友来探病,我带着东西来,再给你写首诗。这两句诗火起来,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小问题,诗词在我们的生活里缺席太久了。”

  植物科普小能手:

你方飞“花”我飞“瓜”

都市人也许无法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加班狗心中的诗和远方,去一趟植物园就能及时满足。

任多还有一个身份——华南植物园的志愿者。她对植物的热爱,自然也离不开诗词。文学作品中常有关于植物的描述,一些司空见惯的植物名称却未必能马上有图像浮现。电视剧《甄嬛传》中曾引用了一句“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杜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能够写出那种没有办法宣之于口的暗恋情怀呢?”这样的问题每每冒出来,也让任多开始去了解植物,毕竟,“只有了解了它是个什么东西,才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感觉。”

任多对于植物的偏爱,还延续到诗词爱好者聚会时喜欢玩的“飞花令”上。通常增加难度的玩法,可能是说一句含有一种植物或是植物加数字的诗句。但到了任多这里,就成了“请你说出含有蔷薇科植物的诗句”玩法。比如有一次,大家决定飞个葫芦科,由于葫芦科的植物多为瓜,好端端的“飞花令”,硬是给玩成了“飞瓜令”。

  给“溜号”学生上课:

在潮汕人餐桌找诗词

参加完《中国诗词大会》,任多的微博多了6000多个小粉丝,他们经常会留言点赞,待她仔细一看,几乎是孩子们本应上网课的时间。

面对这群“溜号”的小朋友,任多收起了往日里“吃喝玩乐”的悠闲,而是将微博变成了小讲堂。每晚8时,她会准时分享自己读诗的感受,也会分享一些观察植物的成果,并鼓励小朋友们将这些资料写成小文章。

“今天要带大家看一种可以吃而且还很有文化的植物,叫做‘广东刘寄奴’。”在华南植物园,任多举着手机滔滔不绝地讲解,另一头听着的是她的小粉丝。

“多多姐又给我们强行科普了!”说归说,小粉丝们仍不亦乐乎地和她互动。从植物科属到诗词歌赋,从作者解析到餐饮食谱,她信手拈来。古诗里的植物,也能在日常餐桌上找到影子。“比如说潮汕人经常吃的珍珠菜,就叫做‘广东刘寄奴’。寄奴就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里边的寄奴。”

任多是个潮汕媳妇,常常戏称自己嫁给了吃“杜若”长大的人。她也是个吃货,“看诗词总觉得饿”。

如今,“溜号”的学生粉丝已回到学校上课。任多改编了王安石《赠外孙》的诗,寄语学生,“假期从你溜个号,长成须读五车书。”

出品:南方都市报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文字/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李琳

实习生 易晓茹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