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首席科学家邹飞谈医、防关系。 通讯员 摄
邹飞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席科学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预防医学教指委委员。
疫情后的公共卫生体系应怎样完善?怎样能更精准更有效地做好预防?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首席科学家邹飞接受南都专访,谈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医、防关系。邹飞把疾控机构的职责归纳为“侦察兵”、“消防队”、“战斗队”、“参谋部”。他提出,目前需让“侦察兵”职责充分发挥,同时,急需解决“医、防脱节”的问题,并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填充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一线去,“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疾控机构的很少”。
目前存在“医、防脱节”的问题
“医疗和预防是两回事,医疗是解决存量的问题,预防是解决增量的问题”,邹飞说,本次疫情防控就能看到,前面一阶段,医护去治病救人是重点,后面阶段,重在控制新发病人、感染数量,“这就是预防的力量,解决增量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邹飞打了个比方,“比如,有人溺水了,医生把人抢救过来,这是医生。但为什么这里老有人溺水呢?是桥上的栏杆没有修好,把它修好,这就是公共卫生医师要做的事”。邹飞说,公共卫生其实更多地面对健康、“亚健康”的人,尤其要保护易感人群。
而在疫情面前,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疾控体系、医疗体系、科研体系都缺一不可。
他认为,目前存在“医、防脱节”的问题,这与疾控工作的职能定位紧密相关,也与医学教育中的不平衡、人才评价体系等有关。要提升疾控体系的疾病预防能力,也需从硬件、软件、管理体制几方面入手。
疾控部门要加强“侦察兵”职责
在公共卫生体系中,担负着疾病预防职责的疾控中心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备受关注。邹飞认为,疾控部门也有自己的尴尬,“疾控的尴尬在于疾控的利它性。一位流行病学教授开玩笑说,公卫领域从业者生活在悖论里:消灭了某种疾病,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与前线医生相比,疾控人员没有处方权,而在组织协调方面,疾控部门又没有行政权力。
他提出,疾控部门的职责其实可以归纳为“侦察兵”、“消防队”、“战斗队”、“参谋部”。具体来说,“侦察兵”要在健康危害因素来袭时灵敏地察觉到,“消防队”在应急时要有本事冲上去“灭火”、先期处置,这需要日常的人员、技术、方法和物资等能力储备,“战斗队”要承担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服务的具体任务,“参谋部”是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转变成措施、策略和政策,“比如什么时候可以复工、何时可以开学,都需要科学研判,构建数据模型等”。
他认为,当下要解决的最关键的是“侦察兵”的问题,“就是说谁来吹哨,谁会吹哨,什么人来吹哨,吹了哨之后有谁能听见”。
医学教育也要解决“医、防分离”问题
在医学门类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是并列的几个门类,“这里有个关键,医学应该融合,不能分离,尤其是预防学,应该关口前移”,邹飞提出,预防学应关口前移至临床医学体系里,在临床医学中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上报系统。
他提到,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也存在“医、防分离”问题,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实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医学教育的知识结构需改变。
再比如全科医生的问题,邹飞认为,全科医生的教育内容应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占一半,这样,到了基层,可以一边做疾病预防工作、打疫苗,一边做简单的疾病治疗工作,但目前医学院里大多是把全科医生放在临床医学院来培养,预防医学的课也不多。
他认为,医学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大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考虑人才培养路径,即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部分学多少,还要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搭配、教学手段等,从这个角度讲,要解决医学教育上的“医、防分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加强疾控机构的专业核心地位
疾控体系究竟怎样才能做好预防工作?除了硬件、软件配备,邹飞认为,在管理体制方面,疾控体系统筹管理和整体规划还有待加强,“目前上下级疾控机构之间仅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处理疫情时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他提出,疾控机构在防控工作的专业核心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以技术和专业性为主,兼具一定行政职能的国家疾控中心”。具体而言,他建议划分明确的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如,传染病报告、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环境健康安全、辐射安全等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事项由国家疾控中心管理,慢性病、营养、妇幼、学校等不涉及中央事权的事项由地方疾控中心管理。
针对目前疾控部门的不同层级间是业务指导关系,需要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管理,将属于中央财政事权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强化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
同时,也需要理顺疾控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和防治结合。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培育和吸引优秀人才到疾控一线
在预防医学教育一线工作多年,邹飞特别提出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专业化应急人才问题,“部分应急管理人员难以承担指挥职责;缺乏一锤定音的人才;专业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匮乏,专业应急救援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搞预防的人,待遇低、工资水平低,连报考人数都很少,很多学生都是调剂过来的”,邹飞透露,目前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所占比例最高也不超过30%-40%,有不少都是调剂过来的。他说,即使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最后就业选择疾控机构的也不多,“他们宁可去医院做院感、科研或者去一些相关的辅助科室”。
为什么不愿去?“关键的一点是,待遇不够好,我们统计过,有的年薪只有8.2万元,这个年薪不高。”邹飞介绍,大部分预防医学的毕业生去了医院的感染科,或者海关、机场做防控、检疫工作。
疾控工作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学校导向是第一,政策导向第二,社会保障是第三,还要看国家社会的重视程度”。邹飞说,即使经历了这次疫情,但让整个社会很快转变观念也很难,人才的问题也需系统解决。
链接
广东出台15条措施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3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5条措施,包括深化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福利待遇等方面。
该文件提出,建设实战化公共卫生快速应急响应人才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实战化的培训演练,重点提升样本采集运送、快速检测、快速评估、生物安全、应急处置和远程协同作业能力,“到2022年底,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快速应急响应人才队伍全覆盖”。
同时,将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检测人才为重点,做大做强卫生疾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并提出了量化目标: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统编制总量,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岗位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
文件还提出,增强临床医学人才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要围绕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呼吸性疾病、核生化医学救援等重点专科建设,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分区域组建卫生应急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基础保障方面,该文件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卫生医师编制按照常住人口每万人1-2名配备,全面落实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目标要求。
文件提出,深化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具体包括适当扩大公共卫生及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在2020专插本招生中增设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比增长50%;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等。
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聘用管理方面,文件提出,简化公共卫生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手续;将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纳入高校毕业生下基层上岗退费计划等。
文件还提出,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福利待遇,包括探索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可按照“保基本、强激励”的原则,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内部绩效分配办法,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重点向关键岗位、高风险岗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的卫生防疫人员倾斜。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实习生 尹嘉怡 通讯员 黄瑶